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技能? 技能区别于知识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首先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可能是外显的、展开的动作系统,也可能是内隐的、简缩的动作系列。其次,技能这种活动方式应表现出规则性,技能是熟练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动作系列,不同于随机的、任意的动作组合。

(2)技能区别于知识的特点

①技能学习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而知识学习所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

②程序性知识虽与活动动作的执行密切相关,但它仍只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包括心智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它只是解决活动的定向依据,而不是活动方式的本身。要真正掌握技能,不仅要掌握某些程序性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觉经验,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技能不仅与陈述性知识不同,而且与程序性知识也小能等同。

2. 如何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相互制约关系来培养新的学习需要?

【答案】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的重要条件,学习学习动机不仅可以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①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

②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例,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主体以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去从事今后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更有成效。反之,则削弱学习需要,降低学习积极性,导致更差的学习效果,最终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即个体获得了一种非适应性的学习动机模式。

③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a. 教师要善十利用评分机会,使每个学生在每一次学习中都获得主观上的成功感。学习效果虽然是客观的,对它的评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标准,但是,学生对它的感觉却有主观性。因此,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课题难度要适当,

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 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 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b. 加强对学习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到真正的成功感。成功体验的获得,最终必须依赖于学习上的真正成功,即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大多数成绩不良的实质问题,是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或应用上存在障碍。由于新旧学习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先前学习中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使恶性循环变成良险循环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感的先决条件。

3. 格思里和赫尔是怎样解释学习现象的? 他们的观点在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格思里和赫尔对学习现象的解释

①格思里对学习的解释

格思里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与桑代克、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说相似,也是根据刺激一反应联结来解释学习行为的。他提出了著名的接近学习律,只强调学习即刺激要素与肌肉动作反应之间的联合。认为学习“全”或“无”的现象,即一个刺激模式第一次与一个反应相结合时,就获得了充分的联结力量。

②赫尔对学习的解释

赫尔是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之一。受巴甫洛夫学说的影响,运用假设演绎的方法,提出了著名的系统行为理论。赫尔认为,有机体是借助于对环境的适应而生存的。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依靠两种S-R 的联结。一种是神经组织中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S-R 联结,它是有机体在面对经常发生的紧迫情境自动作出适当行为的机制,是学习的起点; 另一种是进化过程中,后天确立的、通过学习得来的S-R 的联结。它是在一定的需要及内驱力水平下发生的。赫尔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降低内驱力和满足需要,使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因此,其系统行为理论也称内驱力降低说。

(2)在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①格思里和赫尔的学习理论,丰富了学习的联结理论,对学习的各种规律进行了解释。

②格里斯的学习理论被现代的心理治疗学家创造性的继承和运用,提出了系统脱敏的方法,用来帮助病人克服不良隋绪和行为障碍。

③虽然这些理论并不完美,但是为人们理解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激发了有关学习问题的大量研究。

4. 学习需要的形成主要有哪两条途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

【答案】(1)学习需要的形成的两条途径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其形成主要有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这两条途径。

①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 ②间接发生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2)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①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②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学习需要形成的两条途径要配合使用,不可偏废。因为只有间接途径转化而来的间接动机而无直接途径产生的直接动机,学习动机难以巩固和发展:但仅有直接性动机而无间接性动机,又易使学习情境狭隘,阻碍学习动机的进一步发展。

5. 什么是迁移? 它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1)迁移

迁称为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迁移不仅发生于同一类型的学习或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与经验之间。

(2)迁移的作用

迁移在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社会适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①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能够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从而广泛、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也就是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建立,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②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防止原有经验的惰性化。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在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计时,在教材的选择与编排、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有助于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

6. 如何根据信息编码的规律来提高知识识记的效果?

【答案】识记是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要提高记忆效果,首先要有良好的识记。因此,根据信息编码的规律可以提高知识识记的效果。

(1)识记材料的数量要适当,并且结合所学材料的性质

识记总是识记一定的材料,材料的数量和性质等属性影响识记效果。识记的材料数量要适当,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识记的效果随所识记材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识记时结合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