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深圳大学传播学院FS03新闻传播学综合基础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即信息

【答案】“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曾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一一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一一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2. 拉斯韦尔

【答案】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是宣传分析方法的创始人,在传播内容与效果研究力一面贡献重大。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力一面:①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②他提出了著名的“SW" 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前者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并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者则为赖特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作出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奠定了基础; ③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拉斯韦尔的主要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宣传、传播与公众舆论》、《世界传播的未来:质量与生活方式》、《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等。

3. 互文性

【答案】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其继承了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于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4. 媒介责任理论

【答案】媒介责任理论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中体现职业伦理规范,在新闻传播中尊重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履行公共文化使命,不传播可能给观众带来伤害的信息。在媒介责

任理论中,社会责任从来就与自由报道同时存在。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新闻报道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然权利”,而是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权利”,要求媒介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开展活动。媒体有责任从公共利益出发,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也是大多数国家赋予新闻业的首要责任。在迅速发布新闻后,能否全面、深入地报道事件进展,不仅将决定报道的质量,展现媒体的持续和深度报道能力,也是媒体的专业品质和水准的体现,更是履行媒介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5. 社会传播

【答案】社会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的社会系统内的运行。社会传播这一现象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一种社会活动或社会行为。正是由于人类社会有传递信息的需要,才有了传播这种活动或行为的发生。

6. 编码/解码理论

【答案】“编码/解码理论”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解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是指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编码与解码的连通过程实质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两者都“是把自己头脑里存在的‘抽象的’、有广义的思考内容的原本,在对方头脑里也制造一份副本的行为。”该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文化产品的解释,与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立场相对应。霍尔提出三种假想的地位,即:以接受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特征的“主导一霸权的地位”; 大体上按照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进行解释,但却加以一定修正以使之有利于反映自身立场和利益的“协商的符码”; 以及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全然相反的“对抗的符码”。

7. 信息爆炸

【答案】信息爆炸是指媒介发达带来的社会信息绝对量的增加,它主要体现为人类拥有的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倍增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的现象。信息爆炸的直接结果是其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推动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8. 社会责任论

【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它是对自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社会责任论的内容包括: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二、简答题

9. 简述现代传播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案】发展传播研究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1)第一阶段研究:进化论范式

将发展和传播看做是从传统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过程,并假定运动、变化和转化,导出相应的阶段。传统社会的人要变成现代人,必须改变或调适其态度和行为,已转向现代化的个体,而这种转变是借助传播来完成的。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勒纳、施拉姆和罗杰斯等。

(2)第二阶段研究:对旧范式的批判

发展传播理论一度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制定传播政策的理论依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表明,这些理论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参考价值,同时也不乏局限性和片面性。据此而制定的政策,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和消极效果,不少发展中国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传播学界开始反思早期的理论,以勒纳、施拉姆为代表的第一代发展传播理论范式,受到质疑和修正。

(3)第三研究阶段:新范式的兴起

1980年代以来,传播技术飞速发展,为发展传播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研究者进一步肯定大众传播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普遍以多元的立场对待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认为各发展中国家应选择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和道路,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发展传播模式。在批判学派的影响下,发展传播学者更重视政治和经济环境对传播的影响,进一步意识到传播无法独立产生效果,从而把传播视为整个社会发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传播事业的发展,必须以其整体发展政策、战略为前提。

10.简述“依附理论”。

【答案】(1)最早由桑德拉. 保尔一罗凯奇和德弗勒共同提出。该理论从受众需求出发,研究人们对媒介的需求,认为某种媒介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越多,人们对该媒介的需求就越高; 社会矛盾越是激化、动荡加剧时,人们对媒介的依附程度越高。

(2)依附理论预测人们要依赖于传媒信息来满足某些需求,得到某些「标。但是,人们对各种传媒的依附程度是不一样的。依附理论认为,决定人们的依附程度的因素有以下两个:

①传媒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越多,人们对传媒的依附程度就越高。传媒可以发挥许多功能,例如监督政府和提供娱乐。就某些特定的人群而言,其中的某些功能要比别的功能更为重要。传媒给你提供的信息越是重要,你对它的依附的程度就越高。②依附的第二个因素是社交能力。当社会矛盾激化,变革的呼声高涨,现存的机制、信念和实践都会受到挑战,这就迫使人们重新评价,从而做出新选择。这时候人们对传媒信息的依附程度就会增长。而在社会较为稳定的时候,人们对传媒的依附程度就会下降。

这一模式表明社会机构和传媒系统会与受众进行互动,从而产生了需求、兴趣和动机。这些因素反过来又影响到受众对传媒和非传媒信源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他们不同程度的依附。由于个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