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兰州理工大学国际贸易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资本流动

【答案】

货币资本流动也称资产组合投资

资和国际债券投资。

2. 出口加工区

【答案】出口加工区是一国专门为生产出口产品而开辟的加工制造区域,在此区域内,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活动受到一系列政策工具的刺激和鼓励,而这些政策工具通常不适用于其他经济活动和其他经济区域。加工区生产的产品全部出口或大部分供出口。

3. 劳动力流动

【答案】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劳动力流动的原因有: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交通和通讯、家庭和婚姻、受教育程度等;政治因素,包括战争、国家政策、政治变革等。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推力(使人被迫迁移)和引力(吸引人们迁移)。

从流动的方向看,劳动力基本上是从人口多的国家流向人口相对少的国家,从经济落后工资低的发展中国家流向工资高的经济发达国家。

4. 行业间贸易

【答案】行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即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国不同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的差异(李嘉图模型)或固有的资源禀赋的差异(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按照这些理论,国家之间技术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越大,它们之间的贸易量也应该越大,如果两个国家的差异很小,它们之间的贸易量就会比较小。也就是说,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

5. 关税配额

【答案】关税配额是将关税与配额结合起来的一种限制进口的措施。其做法是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正常关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正常关税、附加税或罚款。

它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主要方式,具体又可分为国际借贷和国际证券投资两种形式。国际证券投资又可分为国际股票投

6. 互通有无

【答案】互通有无是指相互间拿自己多余的东西去交换自己所缺少的东西。古代世界贸易就开始于各地区之间的互通有无,它也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动机。

7. 出口禁运

【答案】出口禁运是贸易制裁的手段之一,它是指采取贸易制裁的一方禁止向被制裁国出口商品。采取出口禁运时,制裁和被制裁双方都受到损害,惟有不参与制裁者会得到好处。

8. 规模经济

【答案】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指在一定科技水平

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的”与“外部的”两种。

(1)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收益增加主要是由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

(2)规模外部经济。规模外部经济使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増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

二、思考题

9. “自由贸易使穷国受损富国受益。”请评论这一说法。

【答案】“自由贸易使穷国受损富国受益”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原因如下:

(1)一般来讲,自由贸易能达到的“双赢”的目的。各个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并且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没有优势的产品,使资源达到更优的配置,增加各国的总体福利水平。贸易各方都能够因此获益,不论贸易主体是穷国还是富国。这个结论也可以从萨克斯

济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逐渐摆脱贫穷走向富强的实践也可以成为有力的证明。

(2)穷国加入自由贸易的行列会使其贸易量扩大,扩大对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一一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根据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的长期影响是,在出口(价格上升的)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价格下跌的)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那个行业中使用。所以,自由贸易会造

成一国相对充裕的要素的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得到提高,而使相对稀缺的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下降。

由此可见,自由贸易不仅仅是国际间商品交换,而且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自由贸易,穷国不会受损,相反,还会使其经济得到发展,国家福利得以增加。

10.请具体分析发达国家实行农产品保护的原因,并讨论为什么在关贸总协定中农产品作为特殊情况处理。

【答案】发达国家实行农产品保护以及关贸总协定中农产品作为特殊情况处理的原因:

(1)基本原因:一般在工业发达国家里,农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和沃

对78个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得到证实,对外贸易可以促进一国经

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增长和技术发展使得工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下降,而农业变化不大,其机会成本也就相对上升,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也就随着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渐丧失。而且,工业增长越快,农业的比较优势丧得也越快。为了避免农民收入的大幅下降,经济发达国家需要保护农产品。

(2)根本原因:土地的不可转移性。土地不像资本和劳动力,除了生产农产品外别无他用,而当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时,对农产品的保护就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问题。作为政府,无论从土地资源的利用还是对农民的生存的关心,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都不得不对农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3)其他原因。

①从农产品供给缺乏弹性出发,强调实行保护对稳定市场价格,保护生产者收益的作用。 ②从政治观点出发,认为发达国家的农民在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西方国家政治选举制度按区域划分的做法给了农民相对较大的政治权利,因此,政治家为了当选,都不得不照顾农民的利益。

③从组织行为出发,认为工业化以后的农业变成了“少数派”。“少数派”一般容易组织起来进行卓有成效的游说活动,而受农业贸易保护政策伤害的则是“多数”的消费者。多数派虽然也想维护自己的利益,但由于每个人的利益“份额”很小,“搭便车”的思想严重,而且人多也不易组织,自然没有效率。因此,农产品贸易保护被认为是“少数派”有效游说的结果。

11.发达国家常以“保护公平竞争”、“保护就业”、“保护社会公平”为理由对贸易进行干预,结合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79年所说的一句名言:“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被贸易所摧毁的”,评析这些贸易政策。

【答案】(1)富兰克林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说,如果从整个国家福利的角度出发,贸易是更优的选择,能使双方受益。贸易所带来的整体利益要大于没有贸易时的自给自足的状况。经济学家都认为即使是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后的贸易理论,自由贸易所带来的整体利益要大于没有贸易时的自给自足状况。贸易能促使各国在较小的行业范围内进行专业化生产,不仅可以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也増加各国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并且,贸易增强了竞争,减少了封闭经济中不完全竞争带来的市场扭曲。总之,不论是比较优势理论还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都主张贸易优于封闭的自给自足。

(2)而“保护公平竞争”、“保护就业”、“保护社会公平”的贸易保护理论为贸易干预进行了辩护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实践中都是在维护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而牺牲的是整个社会的福利。这些保护理论并不是主张不进行贸易,而是认为自由贸易好于自给自足并不等同于自由贸易优于合理的政府干预政策,赞成适当的贸易保护,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本国企业发展及其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增加,使本国的贸易自由。贸易保护论者认为在寡头或者垄断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干预帮助国际竞争中的本国企业可以提高本国的社会福利水平。

“保护公平竞争”论者认为,针对国际市场上存在的政府通过出口补贴、低价倾销等政策直接或间接帮助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竞争,造成国外同类企业损失的不公平竞争的行为,进行贸易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