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和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药物分析;药物与蛋白结合反应;

  摘要


 毛细管电泳技术作为一种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分离分析技术,以其高效、快速、低实验消耗等优点,受到了广泛重视,在药物分析、食品安全监测和生命科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应用毛细管电泳分离分析技术,研究了抗癌药物紫杉醇及盐酸普罗帕酮两种药物和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机制;建立了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格列吡嗪及毛细管电泳快速分离检测食品中苏丹红的新方法。
本研究论文内容包括两章。
第一章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和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依据近年来所发表的有关毛细管电泳分离分析方面的文献,对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毛细管电泳研究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进展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第二章 研究报告
第一节 毛细管区带电泳研究抗癌药物紫杉醇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
本文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技术,研究了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作用机制。在以硼砂-碳酸钠(pH=10,50mmol/L)为运行缓冲溶液,运行电压21kv ,进样时间5.0s,紫外检测器(214nm)的条件下检测,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在298K和310K分别为K298K=1.7×104Lmol-1,n298K=4.1, K310K=3.4×104 Lmol-1 , n310K=3.0。实验表明该方法简单,可靠。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研究盐酸普罗帕酮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
    本文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技术,研究了盐酸普罗帕酮(Propafenone)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作用机制。在以硼砂-碳酸氢钠(pH=10,50mmol/L)为运行缓冲溶液,运行电压17kv ,进样时间12s,紫外检测器(214nm)的条件下检测,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在298K和310K分别为K298K=1.65×106Lmol-1,n=1.15 及 K310K=1.92×104 Lmol-1 , n310K=1.23。同时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盐酸普罗帕酮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机制;并从热力学参数推得了药物分子与人血清白蛋白分子间作用力类型等分子间相互作用信息。
第三节 高效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格列吡嗪的研究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法测定格列吡嗪的新方法。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衍生剂,考察了衍生缓冲溶液类型、浓度、pH、反应计量比、 衍生温度以及背景缓冲溶液类型、pH值、浓度、进样时间、电压等对测定格列吡嗪效果的影响。使用未涂层的毛细管柱(47cm×50μmi.d.,有效柱长40 cm) ,10mmol/L NaHCO3—Na2CO3(pH=9.6) 为衍生缓冲溶液,在25℃时, 异硫氰酸荧光素与格列吡嗪计量比40:1条件下闭光反应12h后,以40mmol/L Na2B4O7—NaHCO3(pH =9.4)为背景缓冲溶液,在激光波长488 nm、运行电压14kV 条件下,血浆样品微超滤除蛋白后直接测定。线性范围为2.24×10-10~1.12 ×10-8 mmol/L( r = 0. 9986) 。检出限为1×10-10mmol / L。结论:在所选择的条件下,此方法灵敏度高,可以用于血液样品中含量检测。
第四节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快速检测食品中苏丹红
建立了毛细管区带电泳快速分离检测食品中四种苏丹红的新方法。考察了背景缓冲溶液类型、pH值、浓度、进样时间等对分离测定苏丹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紫外检测波长214nm,运行电压23kV条件下,以50mmol/L Na2B4O7—K2HPO4 (pH=8.3)为背景溶液,使用未涂层的毛细管柱(47cm×50µm i.d.,有效柱长40cm),检出限为 1~ 5 μg/ml。该方法成功的应用于苏丹红含量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