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居士佛教伦理研究

关键词:居士、伦理、忠孝

  摘要


摘要:佛教自两汉来到中土,到唐宋时期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化过程。而基督教在历史上前后四次传到中土,进展不大。两者相比,佛教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佛教有居士的支持。潘桂明认为,居士在政治上展开各种形式的护法活动,经济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还开展各种学术性活动,来接受、改造、发展佛教教义、思想学说。
居士的材料很多,对居士的研究也是多角度的展开,然而从伦理角度研究的目前还不多。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试图通过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印、中西文化交流为背景,以时代需求为主线,揭示居士在沟通中印、中西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居士佛教伦理有两千多年历史,人物众多,理论繁博,如此大的内容,不是一篇论文所能完成的,因此本文着眼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初步探讨。
第一,以时代问题为主线。在中国古代,由于佛教与中土文化相冲突,如佛教的业报轮回思想、沙门不敬王者、出家剃发违背孝道等诸多思想中,孝为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论题。以古代居士关于“忠孝”的阐释创新为主线。在近代,面临中华民族生存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居士发掘佛教中关于平等思想来格义西方自由平等思想,从佛教思想中推旧出新为时代变革服务。以时代需求为线索,这是本文一点创新之处。
第二,以关键人物为重点。古代居士伦理思想浩如烟海,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重点,对僧侣思想略作论述,近代也是如此。
从以上思考出发,本文拟作两部分予以讨论。
第一,从居士的源流开始谈起,比较中国印度两国居士的不同含义,以及印度传入中土之后居士含义的演变。作为佛教中一个阶层,中国居士界对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既有经济上的布施,政治上的庇护,还有学理层面的论证。
古代居士伦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以论证佛教伦理高于儒家伦理为主;二,论证佛教伦理不违背儒家伦理道德; 三,三教合一后,佛教以自身的形式宣传儒家伦理道德,儒家也认识到佛教独特的宣传作用。
第二,进入近代以后,当满清还陶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的时候,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廉价的商品,先进的科学技术,眼花缭乱的各种西方思想观念,不但改变了国人的生产方式,而且颠覆了他们灵魂深处的意义世界。救亡图存成为摆在每个中国人的任务,任何社会思潮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佛教也不例外。国际上,西方基督教在华的迅速传播,日僧在华活动日益频繁;国内“庙产兴学”的社会思潮,积弱时弊缠身的佛教保庙胜于保教,佛法流入居士间。居士佛学面对西方的强势话语,重印佛教典籍,发掘佛教资源里近乎西方理性的法相唯识宗,关注社会现实人生,用佛学救世治心刷新国民道德。他们对佛教的现代性转换的努力,代表了中国佛教新的发展方向。以变法派的谭嗣同、梁启超,革命派的章太炎为代表进行分析。 
佛教从印度到中国,经过僧俗共同努力,适应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在近代,面临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时代关头,居士们借用西方学说,来改造传统佛教学说,为社会变革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支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希望能够为佛教更好地在社会主义新阶段发展提供一点借鉴意义,这也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