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概化理论D 研宄的目的是什么?D 研宄怎么进行?
【答案】D 研宄称为决策研究。D 研宄的目的是利用G 研宄的结果数据,在原设计的测验情境关系范围之内,分析比较各种可能的测验方案,测验工作者可以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可能的实施条件优选实际测验方案。
(1)D 研宄最终提供的是各种测验方案下的测验误差估计值。所谓各种测验方案都是在原设计方案采集的数据范围内,对测验情境关系做出各种不同的调整而得到的。
(2)D 研宄给出了两个比较优劣的误差指标:一个称作相对误差方差,一个称作绝对误差方差。相对误差方差是所有与测量目标有关的交互效应方差之和,绝对误差方差是除测量目标效应方差之外的所有方差之和。
(3)在误差指标的基础上,D 研宄进一步给出了测验精度的两个综合指标:G 系数和系数,这两个系数
类似于经典理论中的信度,只是在概化理论中,同一测量目标可以有好多个测验信度,信度可随着测验的性质不同而不同,也随着测验情境关系的不同而不同。
(4)概化理论的效度可以在原测量设计的测验情境关系下,在D 研宄中应用G 研宄结果直接计算求取。若记和分别为i 侧面和〇侧面拟采用的新的水平数,以大写字母表示新的测验情境,则新情境下各期望均方的估计公式如下:
最后计算新测验情境下各误差方差和信度系数:
真分数方差:
相对误差方差:
绝对误差方差:
概化系数:
依存系数:
(2)依据所求的各种新测验情境关系下的误差方差和信度系数,就可以优选测验方案。
2. 目标参照测验的题目区分度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确定?
【答案】测验项目的区分度一般采取两类指标:难度差值和相关系数。
(1)难度差值
①掌握组——未掌握组鉴别指数(D )
a. 分别计算掌握者和未掌握者两组在某项目上的平均通过率,
记为
指数为: 则该项目的鉴别
b. 鉴别指数D 的大小,可以直观反映出该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对掌握者和未掌握者作出了区分。D 值从-1.00到+1.00之间变化,越接近于+1.00, 题目区分度越高。 ②个人获得指数
a. 采取前测一后测方法,可获得在前测中错误回答某项目而在后测中能够正确回答的被试人数比例,此即该项目的个人获得指数,其值在0至+1.00之间变化,其大小直接反映了经过教学活动之后受益的被试比例。
b. 由于只考虑到前测中失败而在后测中通过的被试,却没有考虑到在前测中通过而在后测中反而失败的被试,因而其值不会出现负值,这使它所能反映的问题少于一般的区分度指标,因此其应用也受到限制。
(2)相关系数
以相关系数为指标的区分度在-1.00至+1.00之间变化,当其值为负时,应检查题目的问题所在,予以修改或删除;当其值为正时,越接近于1,题目越有效;当其值为0时,题目不具区分力,一般不予保留,但在纯粹目标参照测验中应视该题所测内容在内容范围中的重要性而决定其取舍。
3. 根据本章的论述,查阅有关资料,讨论中国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答案】现状:建国后,我国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高速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智力测验
①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于1982年完成修订工作。
②林传鼎、张厚粲主持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于1986年完成修订工作。
③1982年,吴天敏修订出版了“第三次修订中国比内测验”。
④1986年,龚耀先主持修订了“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
⑤1985年,张厚粲主持修订了“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⑥1989年,李丹主持修订成“瑞文测验(联合型)”。
⑦1992年,戴忠恒修订了“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这些量表都是国际上著名的智力测验,修订后广泛用于智力问题的研宄和因材施教、人才选拔、职业咨询、临床诊断等领域。此外,中国学者也编制了不少智力测验,如张厚粲、周容等编制的“中国儿童发展量表”等。
(2)人格测验
①修订和引进外来量表
a.1982年,由宋维真主持修订“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于1985年完成修订工作。
b.1981年,刘绍衣等修订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制定了辽宁省的常模,后于1988年由戴忠恒、祝蓓里主持制定出全国常模。
c.1983年,龚耀先主持修订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同时陈仲庚也在北方作了修订。
d.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也修订了多种涉及心理健康评估的量表,如张明园于1987年修订了“生活事件量表”。吴文源等于1990年修订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②自制量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心理学家在继续引进修订国外人格量表的同时,开始编制中国人自己的人格量表:
a.1988年,洪德厚等编制了“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特征问卷”。
b.1992年,宋维真等人在借鉴“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的基础上,编制出“心理健康测查表”,1993年,他们同香港学者合作编制出“中国人个性测量表”。
c.1992年,沙毓英、张锋等人编制出“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并于1995年在张锋的主持下制定了云南省城市、农村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常模。
(3)教育测验
①1979年,林传鼎、张厚粲等人编制“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用于测量小学毕业生的普通能力。
②1980年开始,在张厚粲的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高考研宄组对每年的高考试卷作了系统的统计分析,获得了有关试卷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有意义的信息。他们还对高考试卷评分的客观性、考试科目的合理设置及各科分数的合理组合作了研宄。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③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 ),并与“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合作,在我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教育测量抽样研宄。
④1986年,罗黎辉、施良方等对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了研宄,并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⑤20世纪80年代,张敏强、张厚粲对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在考试制度改革中的应用情况作了比较研宄。
⑥标准化考试理论与实践的研宄、题库理论与技术的研宄取得长足进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