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大学国际经济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相对需求曲线
【答案】相对需求曲线是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需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在国际贸易理论中,为了分析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必须超越局限于一种产品的局部供求分析和局部均衡,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市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相对需求曲线就是联系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需求状况的有效方法。产品A 的价格与产品B 的价格的比值称为产品A 对产品B 的“相对价格”,市场对产品A 的需求数量与市场对产品B 的需求数量之比称为产品A 对产品B 的“相对需求”。联系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的曲线就是“相对需求曲线”。一般而言,相对需求是相对价格的减函数。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该产品的均衡相对价格。
2. 信心问题
【答案】信心问题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研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时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对美元有信心,为了保证美元信誉,美国需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但是该货币制度运行的另一项必要条件是保证国际清偿能力的供应,为此美元需要大量外流,而这又意味着美国必须持续存在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并导致人们对美元丧失信心。而信心和清偿力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的危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美元供给太少就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因此,信心问题是整个布雷顿森林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
3. 欧洲货币体系的信誉理论
【答案】任何汇率导向的稳定政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汇率政策信誉,政府希望公众相信政府的汇率政策承诺并以此决定本币的持有量。政策的外部强制性承诺能够保持政策信誉,如通过把本国货币名义汇率钉住低通货膨胀国家的货币来引进政策信誉,这样会使预期通货膨胀率比没有实行钉住汇率时下降得更快,且将其调整到低均衡通货膨胀率的成本会更少。
在欧洲货币体系下,通过固定与德国马克的汇率,欧洲其他成员国相当于引进了德国中央银行的信誉作为防止通货膨胀的屏障,从而减轻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欧洲货币体系的信誉理论认为,违背国际汇率协定而可能付出的政治代价约束了政府的某些货币行为,即通过使得本国货币贬值来获得短期的利益,而实际付出的代价却是长期高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崩溃。
4. 价格歧视
【答案】价格歧视是指一家企业在销售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时,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价格的做法。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三级: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垄断企业向每
个消费者索取其愿为每单位产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二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利用消费者的自我选择约束来分离不同的消费需求层次,从而向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利用直接的信号将需求者分为几类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索取不同的价格。要成功地实施价格歧视,企业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力量;②企业必须知道或者能够推断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的支付意愿; ③企业必须有能力阻止或限制支付低价的顾客将产品转卖给愿支付高价的顾客。
5. 进口需求曲线
【答案】进口需求曲线是描述本国消费者的进口商品需求量与世界价格逐一对应关系的曲线。
图
显示了本国进口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在价格给量仅为
为所以本国的进口需求量为本国生产者的供给量会上升至本国消费者的需求量为本国生产者的供
,
如果价格上升为因此进口需求量也就降为那么本国消费者的需求量会降
这样,推导出进口需求曲线MD
是向下倾斜的。在点
6. 边际支出倾向没有贸易下的国内供给和需求相等,因而进口需求量为零。
表示增加的收入
,
在一般情况下,边际支出倾向大于零【答案】边际支出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用表示增加的消费,则边际支出倾向的公式为:
而小于1。因为全部増加的收入分为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储蓄两部分。所以,边际支出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必定等于1。对消费统计资料的研究证明,在短期中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在长期中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
7. 汇率
【答案】汇率又称“汇价”、“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指外汇买卖的价格。它是两国货币的相对比价,或者说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折算两种货币比率时,首先要确定以哪一国家的货币作为标准,这称为汇率的标价方法。在外汇市场上,汇率有两种不同的标价方法,即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汇率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按制定汇率的方法划分,汇率可分为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考察,汇率可分为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从外汇交易的支付工具角度考察,
汇率可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从外汇买卖的交割期限的角度考察,汇率可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从汇率制度角度考察,汇率可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8. 布兰德-斯潘塞分析
【答案】“布兰德-斯潘塞分析”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对国内企业实行补贴政策,将国外企业排斥在本国市场之外,从而增加国内企业利润的分析方法,由加拿大经济学家斯潘塞和布兰德首先提出。具体分析方法如下:假定国内外各有一家条件完全相同的企业打算生产某种产品并供应整个市场。如果一家企业生产,则生产的一家获取10单位的利润(不生产的一家利润为0); 如果两家都生产,那么过度竞争将导致它们的利润均为-2单位;如果两家都不生产,则利润均为0。如果政府不参与其中,那么谁领先一步就意味着谁将生产。如果已知对方开始生产,那么本国企业就不会生产(不生产的利润为0, 生产的利润为-2单位)。如果政府参与其中,承诺如果本国企业从事生产将给予5单位的补贴,那么就整个地改变了竞争状况。这时不论外国企业是否生产,本国企业都会选择生产。已知本国企业必然生产,则外国企业必然不会选择生产。其最终结果是:外国企业退出了竞争,本国企业获得15单位的利润。从总体上看,本国净增10单位的利润,从而使国民福利增加。因此,政府补贴能够大大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增加本国企业的利润,并
“布兰德-斯潘塞分析”是一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将外国企业可能获得的利益转移至本国。
论依据之一,它表明,积极的政府政策可以在不减少国民福利的同时,有效地帮助本国企业击败国外的竞争对手。
二、综合分析题
9. 是否有数据能说明日本最近对外汇干预的大部分有冲销作用?你可以翻阅IMF 出版的《国际金融统计》查找关于日本的资料。
【答案】冲销性的干预对高能货币的供给没有影响。检验日本在2003〜2004年的外汇干预是
IMF 发行的否有冲销作用的方法之一是观察那段时期日本高能货币的存量是否有异常的变动。《国
际金融统计》中衡量了日本储备货币和最低黄金储备。
从2003年9月至12月,日本的外汇储备和高能货币都有大幅増加,这表明对外汇干预的冲销作用不明显。但是总体上看,日本外汇储备量的变化并不总是与高能货币的变化量相一致,特别是在2004年1月外汇干预达到顶峰,但在1、2月份,高能货币量却在下降,这表明存在对外汇干预的冲销作用(也有可能是经济中不受控的因素导致的抵消作用所致)。
10.假设国会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要求美国政府始终奉行平衡预算政策。这样,如果政府希望改变政府开支,则它必须同时等额改变税收,即
这里的政府支出増加必须与税收増加相同。)
该宪法修正案是否意味着政府将无法采用财政政策来影响就业和产出了呢?(提示:分析在“平衡预算”条件下政府支出增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