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从新闻工作路线来说,如何理解“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具体含义?
【答案】新闻工作的路线直接关系每一个新闻单位,我国新闻工作的路线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其具体含义包括:
(1)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紧紧地把党报抓在自己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①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党的新闻事业,明确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性,把党的新闻工作看作党委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经常加以讨论。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就指出:各地政府与党组织,均应将报纸、学校、艺术、卫生四项文教工作,放在自己的日程里面。
②在组织上,选派政治上强、业务上懂行的同志去担任党的新闻机构的负责人。党的机关报由党委书记之一直接加以领导,在重要问题上及时给以指示。
(2)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3)组织广大党员和非党员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1942年8月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展开通讯员工作》中指出:“我们的报纸,如果没有广泛的通讯员,如果没有参加实际工作以及生活在群众中的党和非党的通讯员,是不可能办好的。”
(4)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小但编辑、记者要主动到党员、群众中去征求对新闻工作的意见、要求、建议,还要发动群众通过各种形式来反映自己的看法,以此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
2. 美国新闻史上的“黄色新闻”是怎样出现的?
【答案】(1)黄色新闻是指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黄色新闻是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得名于美国《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之间的竞争,并在两报的激烈竞争中发展起来。
(2)1883年普利策买下《世界报》后,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作为骨干,佐以刺激性因素以增加读者兴趣; 发动全国性运动,提高报纸声誉; 高质量的言论版; 篇幅大,报价低; 使用插图和大量图片,引发“黄孩子案”; 重视报纸的推广发行。大量刊登刺激性报道,采用煽情主义的耸人听闻的手段打开了销路。
(3)赫斯特1895年买下普利策之弟阿尔伯特的《纽约新闻报》开始了与《世界报》的竞争。《纽约新闻报》注重犯罪新闻、丑行、灾祸报道和各种特写,大量应用照片,黄色新闻泛滥,对社会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曾蝙动美西战争、教唆刺杀麦金莱总统。
(4)1899年至1900年,是美国黄色新闻发展的高峰。当时全国的主要报纸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纯粹的黄色报纸。黄色新闻的特征有: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 滥用照片; 种种欺骗手法; 星期日增刊; 标榜同情“受压迫者”。
3. 简述新闻媒介开展受众调查工作的意义。
【答案】新闻媒介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的受众调查,其原因为新闻媒介开展受众调查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受众调查对新闻媒介内容的编排具有重大影响
①为大众服务是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因此各家新闻媒介在编排传播内容时,须把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②除了要考虑内容的多样化、接近性、吸引力等方面外,还需把受众的组成与读报(刊)率、收听(视)率和受众喜爱度等作为基础和依据。
③新闻媒介可以通过各种受众调查的分析结果,对传播思想作出调整。根据受众需要,对某些人物和事件进行跟踪采访、深度报道、反复传播。取消或改变某些传播内容,重新调整传播内容的版面或时段等。
(2)受众调查对新闻媒介的地位具有重大影响
①新闻媒介间竞争的加剧使各家媒介需关注受众的稳定与变动,受众调查正是媒介对自身基础和地位的了解,从中得出分析结果,从而促使媒介做出巩固和争取手中的实际措施。
②注重受众反馈信息,使本媒介的信息内容,及时满足于受众的需要,这样媒介才会具有生命力。
(3)受众调查对新闻媒介的经济状况有重大影响
①我国新闻媒介在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媒介的生存基础—经济效益。 ②新闻媒介传播内容质量高、吸引力强,受众率即高; 媒介的受众率高,其广告传播范围就广,受众的信任度也就高,其对广告客户和广告代理商的吸引力就越强,广告收益就越多。
4. 新闻媒介和舆论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1)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具有:①公开性; ②公共性; ③急迫性; ④广泛性; ⑤评价性等特点。
(2)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建立起一种天然的、密切的关系。
在舆论从产生到形成并作用于社会的每个环节中,几乎都能看到新闻媒介的影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新闻反映并代表舆论
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舆论形成的自始至终,都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逐步从单纯的表达渠道变成为公众代言人,成为“广
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②新闻引发舆论
舆论要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首先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的信息,公众接受信息主要来自新闻媒介。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一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的作用,也是影响舆论的一个最重要手段之一。
③新闻引导舆论
这种引导的主要体现:新闻媒介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总之,新闻媒介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
5. 为什么说信息概念的引入引起了中国新闻界的一场革命?
【答案】信息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新闻界的。随着新闻工作者对信息理解的不断深化,引起中国新闻界从新闻观念、新闻媒介结构到新闻业务的一系列显著变化。信息概念向新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总习惯地把宣传当作新闻媒介主要的,或者首要的,甚至唯一功能。如今,中国新闻界达到一个基本共识: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新闻要回答人们所关心、所渴望了解的情况,每一条新闻至少不应该使读者产生新的疑惑。如果新闻不能提供足够的事实来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教育读者,向读者灌输某一种思想,那么,不但新闻失败,宣传也失败。
(3)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的新要求
①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我们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事前有预测报道,事件发生后有动态报道和追踪报道,事后有反馈总结报道”这样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②加强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依据信息可以扩缩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即抓住一个社会现象,穷根溯源,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直到找出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
③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这是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要求作者把一个事情相关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从而显示事情的社会影响,揭示其发展趋势。
④加强全方位报道。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全方位报道又称“全息’,报道。对于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既从微观上看,又从宏观上看; 既作纵向比较,又作横向比较; 既从积极方面看,又从消极方面看; 既立足于当前,又放眼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