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9新闻史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纯新闻
【答案】纯新闻(StraightNewsReport )又称客观性报道,指迅速地报道在一个短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一般用倒金字塔结构来写。它是西方各国报纸常用的新闻表现形式。
2. 第三人效果
【答案】第三人效果是指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其假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效果。”另一个部分与效果有关,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这些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效果—虽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
3. 报纸
【答案】报纸是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是以版面空间的形式向读者展示新闻内容的一种传统的视觉媒介,其传播手段包括:版面部分(包括标题、栏页等)、图片部分和文字部分(包括各种文体)。报纸具有保存性强、选择性强、适合传达深度信息等优点,同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报纸的时效性差,且文字传播要求读者有文化,限制了读者范围,同时报纸的感染力也较弱。
4. 宣传者
【答案】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5. 新闻要素
【答案】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必需的材料。新闻要有五要素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新闻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五要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Who (谁)、What (什么)、When (时间)、Where (地点)、Why (原因),都以W 开头,所以,新闻五要素又简称为新闻的“五W ”。
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三大作用:①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②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③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
6. 新闻
【答案】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新闻的特征有:①陈述事实; ②具有新意; ③报道及时; ④公开传播。新闻的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7. 新闻媒介的个性
【答案】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某一新闻媒介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与其他新闻媒介的不同之处。包括: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尽可能作现场报道、发表独家新闻; 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 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 以社区新闻、国际新闻或煽情新闻来显示个性。
8. 新闻自由
【答案】新闻自由是指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和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开展批评的自由。新闻自由这个口号,是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出版自由》一文中提出的,1789年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后正式列入宪法条款。资产阶级曾利用它作为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武器; 无产阶级也借此宣传自己的主张,打破统治阶级对社会舆论和精神交往的垄断。“新闻自由”推动了近代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
9. 郭士立
【答案】郭士立是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来华办报的一位外国传教士,也是香港英治时期的高级官员,曾三次在中国沿海各地游历,收集情报,在上海等地贩卖鸦片并在“阿美士德”间谍船上活动,同时散发宗教书刊。郭士立不仅精通中文,能讲普通话及闽粤方言,还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姐等各个方面,宗教内容已在次要地位。
10.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答案】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是: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惟一职责是保护新闻自由。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③“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刊
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④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二、论述题
11.辨析:有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媒体经常对本国政府首脑及其政策进行抨击,这种现象说明这些国家有真正而充分的新闻出版自由。
【答案】这一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
(1)新闻自由的本质①“新闻自由”这一概念产生于阶级社会,因而它本身也是一个阶级的概念,事实上总是属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当然,被统治阶级总是要利用新闻自由这一手段来争取自己的解放和权利。因此,超阶级的新闻自由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②不受任何限制的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在阶级社会中从来不存在。任何社会的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受到当时的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受到各个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制约。
③言论出版自由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既然权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是同生产资料所有制、阶级、国家相联系的,既然言论、新闻、出版自由是由国家和法律所赋予的,那么它就不可能是“普遍的”、对一切阶级都一视同仁的。言论出版自由历来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政治特权,不论是封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或者工人阶级都是各自依仗自己的统治权力压制对方,把本阶级的言论出版自由建立在剥夺对方自由的基础上。
(2)当代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的特点
①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无政府集团竞争通过新闻手段的一种反映。
②当新闻事业涉及到国家利益和垄断财团利益时,新闻舆论则会保持高度的一致。
③当代资产阶级新闻自由还要受法律和其他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控制。其控制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a. 法律界定了新闻自由的范围和程度。新闻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受法律的调节。
b. 通讯社是新闻媒介消息的重要来源。垄断资本通过控制通讯社进而控制新闻的发布。 c. 通过政府的各种公关手段控制。
④采取抬高、贬低、淹没、封杀等新闻编排手法的控制。这是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媒介处理敏感新闻的惯用手法。其手法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a. “突出”—对于他们认为重要的新闻,突出加以报道。
b. “淹没”—对于不得不刊登、又不愿意引人注意的事件,刊登在内页不显眼的地方,让它淹没在巨大篇幅的新闻与广告交错的内页的汪洋大海中。
c. “抑低,一在版面上排在下半版、不显著的地位,使用小标题。标题中使用贬义词等。 d. “天折”—大报每天出几次版,对于不愿广为流传的新闻,只在报纸的一次版中刊登。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