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职业道德
【答案】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与新闻法规是一种他律不同,它是一种自律(行业的自我约束,个人的自我约束),主要以行业内部的相互监督、个人的自觉来抵御社会上种种诱惑,防范不良行为,并借助于舆论力量促使新闻工作者自觉地遵守。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等四个基本方面。
2. 约翰·弥尔顿
【答案】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 )是英国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其出版自由思想从18世纪起受到重视,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1644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后,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指出君主权利来自人民,人民有权废黯甚至处死滥用职权的暴君。1660年5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弥尔顿一度入狱,晚年双目失明,仍然口述了三部光辉诗篇:《失乐园》《复乐园》《力十参孙》。
3. 政务微博
【答案】政务微博是指中国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力行“织博为民”。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政务微博关注的对象分为二类:一是关注其他省市自治区的相同部门的微博,及时获取同行的信息,充分借鉴经验、做法为自己所用,来改进本部门的工作; 二是关注与自己所分管业务和行业相关领域的意见领袖的微博。
4. 微博
【答案】微博(Micro-blog )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基于Web2.0平台的一种可以发布即时信息的系统。微博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6年,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可以使用户通过网页、收集、IM 软件和API 等方式发送图片和文字信息,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与博客不同的是,微博发布的信息受到字数限制,最多不能超过140个字符(70个汉字)。其传播特点有:短小精悍,信息量密集,更契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实现跨平台数据交换,使用户摆脱了工具的限制; 准入门槛较博客更低,实现了话语权的平民化。
5. 大众传播
【答案】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 )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其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③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④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 ⑤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6. 手抄新闻
【答案】手抄新闻最早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兴起,是古代社会书信新闻的继续。14-15世纪,威尼斯几乎垄断了和近东的贸易,成为各国注目的中心,促使威尼斯逐步产生出一批以专门代客打听、供应新闻来谋生的人。这批人自己去收集新闻,自己抄写,自己发行。这些新闻大多是手抄的,俗称手抄新闻。它是公开发行的,集编、写、发行于一人。
7. 含义论
【答案】含义论是从社会学角度对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提出的理论之一。含义论把行为当作内心理解的产物,也就是说,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我们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客观世界真实; 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而呈现的世界真实; 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受众的行为是从其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出发的。而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则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不少研究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人员集体确定对社会现实的解释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即媒介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这四个方面发挥了主导效应。
8. 新闻五要素
【答案】新闻五要素是指构成新闻必需的材料。新闻五要素是构成完整新闻的基础。新闻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五要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Who (谁)、What (什么)、When (时间)、Where (地点)、Why (原因),都以W 开头,所以,新闻五要素又简称为新闻的五个W 。后来又有学者提出新闻六要素(5W+1H)的说法,H 即结果如何(How )。
二、简答题
9. 简述当前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答案】当前世界新闻媒介发展巨大,中国新闻媒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主要体现为:
(1)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
①建立新闻法: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20世纪末,中国大众传播法制化尚处在一个不够完善的过程之中,仅仅建立了一些有关大众传播的规则条款,但都不能涵盖立法的整个精神层面。
新闻立法将成为21世纪新闻传播的重要课题。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建立,对中国法制化从人治转向法治将是一种巨大的促进。
②提升大众社会权利: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未来的大众传播法制化将从重义务轻权利转向权利义务并重。媒介应该享有法律保障的舆论监督权利; 大众应该享有法律保障的政策、信息的知晓权,隐私权,更正权,接近、使用媒体权等。
③建立理想的制度—大众传播真正从人治走向法治。
中国走向新闻法治,是大众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现实社会的积极走向。未来的大众传播法制化将要从重权力阶段转向重法律阶段,真正按照社会需求去立法、执法和守法。
(2)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①相对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的特点
相对自由竞争阶段:从1978年到19%年的媒介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媒介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形式单一、过多地依赖行政或行业的特点。垄断竞争阶段:从1996年报团试点开始到21世纪,媒介竞争摈弃市场低级状态的粗放型特点,而代之以集中优势媒体,创造更高级的媒体形式—集团形式。
②从相对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的具体表现
出现跨行业联合。行业联合开始。多功能报纸依附主报产生,形成了同行业的集中和兼并。联合为跨地区兼并奠定基础。③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对现实的影响
这种集中对媒介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报业集团的出现有利于媒介从无序竞争逐步走向有序竞争。媒介以其雄厚的实力走向世界,并有效地和国外媒体展开竞争。
(3)媒体取向—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
传者为中心和受者为中心,代表了两种经济体制下的媒介运作方式。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传者的角色转化:传播者的社会角色的强制化、权威化特点逐渐减弱,服务特点逐渐加强。新闻传播者开始从“发号施令”者向服务者转化。
②受者的角色转化:受众开始被认为是新闻信息理所当然的“消费者”,享有知晓新闻信息的权利。
③媒介风格的转化:传统的党报风格政治宣传味较浓; 而媒介把视角转向受众时,媒介品种多元化,出现了适应受众不同口味的新闻,尤其是晚报、都市报以及信息类报纸,不仅带给受众有关新闻信息、娱乐、消遣等多方面的需求,而且这些需求反过来刺激了媒介多元化风格的形成。
(4)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
①受众的分化:受众从大众化向小众化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媒体市场化程度加深,受众被细化为小型的群体。从而实现了雅俗共赏向雅俗分赏的过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