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6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产者品牌
【答案】生产者品牌又称自有品牌或企业品牌,是指企业使用属于自己的品牌。
2. 非营利组织
【答案】非营利组织是指所有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从事营利性活动的组织。我国通常把非营利组织称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
3. 独家分销
【答案】独家分销是指制造商在某一地区仅选择一家中间商推销产品。
4. 招徕定价
【答案】招徕定价是指零售商利用顾客求廉心理,将某些商品定低价以吸引顾客。
5. 领先
【答案】领先是指通过决策过程而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能持续领先的企业,大都具有下列共性:①系统地倾听顾客和社区、竞争对手及企业内部的声音;
②系统地学习上述声音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道理以及把这些声音综合起来的方法;
③拥有促进倾听和学习以及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共同业务程序;
④企业要具备这些领先要素,就必须建立1个决策网络,把组织的战略方针同资源分配和许多为实行该方针必须做出的决策紧密地结合起来。
6. 市场营销环境
【答案】环境是指系统边界以外所有因素的集合。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营销系统外部的不可控制或难以控制的因素和力量,这此因素和力量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及其目标实现的外部条件。营销环境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根据不同标志加以分类:①菲利普·科特勒采用了将环境划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方法; ②营销环境按其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也可分为不利环境与有利环境; ③营销环境按其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时间的长短,还可分为企业的长期环境与短期环境。
二、简答题
7. 如何思考和形成市场营销战略,并制定稳健、可行的市场营销计划?
【答案】市场营销战略必须考虑和说明以下问题:
(1)目标市场。指企业或其品牌、产品准备进入的细分市场。不同细分市场在顾客偏好、对市场营销行为的反应、盈利潜力以及企业能够或者愿意满足其需求的程度方面各有特点。市场营
销管理就是要在精心选择的目标市场上慎重分配资源和力量。
(2)核心定位。企业需要通过市场定位说明它所提供的利益和价值与竞争者有什么区别和不同,借以向目标市场显示自己的品牌、产品更值得信任、购买。
(3)市场营销组合。对选定的细分市场,根据定位的要求,分别制定运用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市场营销手段的基本构想并加以整合。通常在针对目标市场发展市场营销组合时,会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因此要辨明主次、从中选优。
(4)预算。说明执行有关市场营销战略所需的、适量的费用、用途和理由。在决定目标、战略和战术以后,企业可以编制一份类似损益报告的辅助预算。在预算书的收入栏列出预计的单位销售数量、平均价格,在支出栏列出分成细目的生产成本、储运成本以及各种市场营销费用。收入与支出的差额,就是预计的盈利。
8. 为什么市场营销计划中要准备应急方案?
【答案】市场营销计划的控制部分应包括处理意外的应急方案。应急方案通常扼要地列举了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和必须准备的善后措施。市场营销计划中要准备应急方案的目的在于事先考虑可能出现的危机和可能产生的困难。
9. 细分消费者市场依据哪些主要变量?
【答案】细分消费者市场的依据主要有地理因素、人口因素、消费心理因素和消费行为因素。
(1)地理因素
即按照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细分市场,具体变量包括国家、地区、城市规模、不同地区的气候及人口密度等。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和环境下的消费者,对同一类产品往往会呈现出差别较大的需求特征,对企业营销组合的反应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2)人口因素
指各种人口统计变量,包括年龄、婚姻、职业、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家庭生命周期、国籍、民族、宗教、社会阶层等。比如,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消费者在价值观念、生活情趣、审美观念和消费方式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异。
(3)消费心理因素
即按照消费者的心理特征细分市场。按照上述几种标准划分的处于同一群体中的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需求仍会显不出差异性,可能原因之一是心理因素发挥作用。心理因素包括个性、购买动机、价值观念、生活格调、追求的利益等变量。
(4)消费行为因素
即按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细分市场,包括消费者进入市场的程度、使用频率、偏好程度等变量。按消费者进入市场程度,通常可以划分为常规消费者、初次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一般而言,资力雄厚、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特别注重吸引潜在购买者,企业通过营销战略,特别是广告促销策略及优惠的价格手段,把潜在消费者变为企业产品的初次消费者,进而再变为常规消费者。而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无力开展大规模促销活动的企业,主要注重吸引常规消费者。在常规
消费者中,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频率也很悬殊,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大量使用户”和“少量使用户”。
10.影响相关群体作用的因素有哪此? 如何发生影响?
【答案】影响相关群体作用的因素包括:产品需要程度和消费可见程度、个人对群体的忠诚程度、消费行为与群体的相关性、群体的性质和个体在购买和消费活动中的自信程度或知识经验多少。
(1)产品需要程度和消费可见程度
①产品需要程度。指该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是必需品还是非必需品。如果产品是必需品,相关群体对产品种类选择的影响力弱; 如果是非必需品,则相关群体对产品种类选择的影响力强。
②产品消费的可见性。指消费者消费该产品时是否在公共场合或其他人是否易于看到产品的款式、种类和品牌。产品消费的可见程度越大,相关群体对品牌选择的影响就越大。
根据产品需要程度和消费可见程度对产品分类以及相关群体的影响,产品可分为四类:公共必需品、公共非必需品、私人必需品、私人非必需品。对不同类型的产品,相关群体的影响不同。
(2)个人对群体的忠诚程度。个人对群体越忠诚,就越遵守群体行为规范。
(3)消费行为与群体的相关性。指群体对该消费行为规范性约束的强弱,或该消费行为与群体功能的关联性强弱。
(4)群体的性质。群体的性质包括几个方面:
①内聚性,指成员之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一致性程度。
②独特性,指该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性大小和群内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
③排外性,指对群外人员的排斥程度。群体的内聚性、独特性、排他险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就越强。
(5)个体在购买和消费活动中的自信程度或知识经验多少。对于个人很重要,个人可能缺乏信息和知识,购买时信心不足,相关群体的作用就显现出来。
三、案例分析题
11.大洋的廉价恶果
[1].企业背景
大洋公司创办于1859年,是美国一家典型的杂货商店。创办者乔治·汉廷顿·哈特福特,当时26岁,当时纽约市的茶叶售价为每磅1美元,而哈特福特认为通过裁减经纪人可以把售价降低30美分。他说服了雇主乔治洁曼跟他合伙干。他们为其第一家这样的商店大做宣传,曾用8匹大灰马扎着高大的红色马车在纽约街头招摇过市。他们在商店中逐渐增加了各种香料、咖啡。后来,又添加了其他日用杂货。并且尽量不用经纪人。之后,又陆续增设这种商店。1865年开办了5家,1869年开办了11家,并采用了大洋公司这个名称(全称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意在表明他们要向大洋两岸扩张)。1912年,大洋公司采取了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实行现款购买运输自理。这样,公司就省去了赊销账目和数以千计的送货车马的费用,使得这些经济商店可以薄利多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