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重庆大学语言与文化之中国文化概论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选择题

1. 在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中,儒家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等各家著作,归入( )。

A. 经部

B. 史部

C. 子部

D. 集部

【答案】C

【解析】“经、史、子、集”四分法始于隋朝。《隋书·经籍志》著录了东汉以来的大量文献,并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子部”包括除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

2. 唐代的燕乐是服务于( )生活的一种音乐形式。

A. 军旅

B. 市民

C. 寺庙

D. 宫廷

【答案】D

【解析】在唐代数百年间,特别是盛唐时代,不但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而且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燕乐、曲子和变文代表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成就。“燕乐”是宫廷宴饮之乐。

3. 唐代诗人王维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 )。

A. 中秋节

B. 寒食节

C. 端午节

D. 重阳节

【答案】D

【解析】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野外登高赏景,有的地方还要出门去探望嫁出去的女儿。一旦登高望远,不免感怀思亲,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英少一人。”

4. 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举行于( )年。

A.1898

B.1904

C.1911

D.1919

【答案】B

【解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经过隋唐直至明清各朝代的沿用,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到清朝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恩科是中国科举制的最后一次考试,科举制最终消亡。

5. ( )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A. 长江

B. 黄河

C. 珠江三角洲

D. 华北平原

【答案】B

【解析】黄河的长度逊于长江,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但它与中国文明发生、发展的关系却更为人们所重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信念。

6. 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是( )时期修建的大运河。

A. 隋炀帝

B. 秦始皇

C. 武则天

D. 唐太宗

【答案】A

【解析】“大运河”由隋炀帝于大业兀年开始修建,至大业六年完成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北从荣阳过黄河,经临清直达北京; 南面则向东开掘,到淮阴后折而向南,由扬州过长江,从江南的镇江经苏州到达杭州终点,全长二千四百余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

7. 紫禁城以( )为主色。

A. 黄色和绿色

B. 黄色和红色

C. 红色和蓝色

D. 红色和绿色

【答案】B

【解析】明清故宫、太庙及其他皇家建筑,一律取黄色屋顶,红色也是显贵标志。

8. 下令“破釜沉舟”的我国古代将领是:( )。

A. 勾践

B. 曹操

C. 项羽

D. 周瑜

【答案】C

【解析】项籍,字羽,汉族。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在巨鹿之战中他背水扎营,然后破釜沉舟,以断绝士兵们的后路,激发士兵们的勇气,士兵为了生存果然奋勇杀敌,以少胜多。

9.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植物、花木,并以此寄托情感,比喻某种品格,中国也有“岁寒三友”之说,“岁寒三友”是指( )。

A. 松、柏、梅

B. 松、蓬、梅

C 松、竹、梅

D. 松、柳、梅

【答案】C

【解析】古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以“松、梅、竹”为“岁寒三友”

10.一般来说文化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中属于文化核心部分的是( )。

A. 物质文化

B. 制度文化

C. 心理文化

D. 行为文化

【答案】C

【解析】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①物态文化层; ②制度文化层; ③三行为文化层; ④心态文化层。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二、填空题

11.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包括了《尚书·禹汞》和《_____》。

【答案】山海经

【解析】我国的地方志起源很早,《尚书》里有一篇《禹贡》,记载了战国以前的方域、物产、贡赋等,实是我国地方志的雏型。还有《山海经》,记载远古时的山川、形势、物怪等,也给后来的地方志以应有的启示。

12.《梦溪笔谈》记录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_____。

【答案】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