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779艺术理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夏空

【答案】夏空是16世纪末西班牙的民间舞曲体裁,17世纪以后进人艺术音乐,时常在歌剧或键盘乐曲中出现,节拍为3/4或3/2,速度缓慢、从容不迫,多为小调,其性格特点相近于帕萨卡里亚,但结构为基于固定和声序列的主调式变奏,致力于夏空创作的巴洛克作曲家有弗雷斯科巴尔第、帕赫贝尔、布克斯特胡德和巴赫。

2. 优孟

【答案】春秋时楚庄王的乐人。楚相孙叔放死后,儿子得不到抚恤,生活困难,求助于优孟。优孟模仿孙叔敖,经过一年多的练习,成效显著。其后在楚庄王的宴会上,庄王误以为孙叔敖复活,命其继续为相。优孟拒绝,趁机讽谏。庄王醒悟,赐予孙叔熬儿子土地和奴仆。优孟的表演有化妆,人物模仿,台词和歌唱。但不是真正的戏剧,只是一次性的表演。后来“优孟衣冠”成为演戏的代称。

3. 荒诞主义戏剧

【答案】荒诞主义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于戏剧舞台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是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底在欧洲出现的贝克特、尤内斯库和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定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荒诞主义戏剧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4. 三一律

【答案】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也成为“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三一律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即24小时,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

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三一律的优点是剧情集中、紧凑,缺点是人物类型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二、简答题

5. 简述《丝路花雨》的艺术特色。

【答案】《丝路花雨》是由甘肃省歌舞团创作并演出的一部饮誉中外的舞剧。1979年在首都舞台与观众见面之后,引起强烈反响。它那花雨漫天飞、仙女凌空舞的神奇美妙,别开生面的舞台画面,以及“扭腰”、“送胯”、“勾脚”,全身体态呈三道弯的“S ”形舞姿,开拓了一个自成天地的动作体系,为“敦煌舞蹈”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形象基础。

《丝路花雨》属于传统的戏剧式“线形结构”样式。归纳起来,《丝路花雨》的艺术特色可用题材新、构思新、舞蹈新三方面来概括,具体表现为:

(1)题材新

以前的舞剧大多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题材。《丝路花雨》则别开生面地以坐落在甘肃省驰名中外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和穿越甘肃省的友谊通道丝绸之路为背景,通过对老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悲欢离合的命运及他们同波斯商人伊努思之间的深情厚谊的叙述,热情歌颂了我们祖先的创造才能和中外人民的传统友谊。在题材开掘上,该剧创造了一个“古为今用”的良好先例,采用了一个全新的题材,使观众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受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2)构思新

《丝路花雨》中的人物与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神女”朝夕相处,剧中许多场面和舞段都是因画而起舞,因舞而有画,画舞交融,相互生辉,使舞剧充满着神奇色彩。特别是在序幕和尾声中,那“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飞天”在太空中自由飞翔的形象,唤起观众无限遐想和万般思绪。此剧被人们赞为“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构思”。

(3)舞蹈新

唐代是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有名的唐舞或唐舞都在敦煌壁画中留存。《丝路花雨》的创作者们,深入这座宝库,将壁画上那一个个孤立、静止的舞姿图像,活化成栩栩如生、别具一格的“敦煌式”舞蹈韵律。

6. 简要评述纪录片的栏目化。

【答案】随着电视媒体运营体制的逐渐成熟和观众群体的扩大,纪录片栏目开始形成。栏目是电视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出现的结果,它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电视节目短平快的制作要求,满足电视受众群体量化、细化的需求。栏目化的纪录片,简而言之,就是电视台遵循电视栏目的工作流程而制作、播出的纪录片。

(1)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历程

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1993年2月上海电视台第一个纪录片栏目《纪录片编辑室》开播和同年7月中央一套《东方时空——百姓故事》的开播,中国的纪录片栏日自此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但纪录片栏目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1995年起,中国电视纪录片开始

走下坡路,承受固定播出和收视率的双重压力,许多纪录片栏日面临困境,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状态也不容乐观。

(2)纪录片栏日化的利弊

①纪录片栏日化的优势

a. 栏目化的运作,是纪录片走向市场化的必要的经营方式之一

同时,市场化又是纪录片生产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栏目的固定播出时间是节目对受众发出邀请,这种形式能够拉近节目和观众的距离,使受众对栏目纪录片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有利于节目和受众之间的沟通,更能够为纪录片培养忠实的受众。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建立和持续,为纪录片争得了生存空间,并保证了电视纪录片在电视节目播出表中的合法存在,引起观众的关注与兴趣,进而培养了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受众。栏目化使纪录片与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联系,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与沟通。

b. 栏目化的纪录片,作为一个栏目存在,而不再是强调单个的作品

栏目化后的纪录片在播出时间、节目时长、创作时间上都有变化。在栏目化之前,纪录片的市场往往是根据拍摄内容决定的,而在栏目里,时长是固定的,不论素材多少,最终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创作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需要投入比较长的拍摄时间,而这样的创作要求对于栏目化的纪录片来说显然无法达到。定期定量的栏目形式要求纪录片的创作必须严格服从栏目播出的需要。栏目化纪录片除了创作时间上受到限制之外,创作空间上也受到限制。

②纪录片栏目化的弊端

栏目化虽然给了纪录片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资金、拍摄时间、播出时间的限制,栏目化的纪录片也受到了更多约束。栏目纪录片实际上就是产品,栏目化就是一种产品包装行为。纪录片节目如何包装成一种精美的产品卖给观众和广告商,这是纪录片栏目化的重要工作。

总之,纪录片为了寻求更加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其创作手法和方式都有了一些改变,如必须提供吸引受众和广告商注意力的内容,选题倾向于主流化、城市化; 在叙事结构上,更注重叙事节奏和叙事的情节性等,这是纪录片电视化生存所需要付出的必然代价。注重运用“故事化”的创作手法,融入大众“娱乐化”的元素,己经成为近年来纪录片创作的趋势,也是栏目化的纪录片为了迎合大众的自我改变。

7.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发展的特点。

【答案】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发展的特点主要有:

(1)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世纪工艺美术的宗教性质。这是历史性的转变,对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呈现出庄重典雅、和谐含蓄、充满古典意蕴和世俗情调的风格特征。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法则和工艺文化思想,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注入了新鲜血液。

(3)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在欧洲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篇章。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开始真正渗透到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领域,实用而美观的工艺制品规模空前普及。

(4)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在材料运用、制作、表现题材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品种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