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史(近代)(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勃列日涅夫主义

【答案】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勃列日涅夫制定的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是一种有限主权论。“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是:①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即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 ②大国责任论,苏联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 ③国际分工论,即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产业分工; ④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⑤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 ⑥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苏联不但把自己推行社会主义的模式强加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还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推行这种干涉。1988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新思维,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2. 遏制战略

【答案】遏制战略是指乔治·凯南提出的遏制苏联的理论。1946年2月,美国政府致电美国驻莫斯科使馆,要求搞清楚苏联不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真实意图。代办乔治. 凯南着手起草电报,并提出了一整套“遏制”苏联的政策。1947年7月,乔治·凯南在《外交季刊》上发表《苏联行为的根源》,对遏制政策进行了详细阐述。遏制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对苏联共产党的路线从根本上进行了否定; 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基本矛盾是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本身所产生的矛盾,其内部的竞争不一定引起战争; 并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互利的和平共处是完全可能的,苏联对世界事务的敏感看法源于俄国人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②认为现在苏联共产党的统治和过去沙皇的独裁统治一样,只不过披上了马克思主义这块遮羞布而己。③提出了美国应采取的战略,即保持自己社会的健康和活力,为其他国家指明更为积极、更具建设性的美国人希望看到的世界图景。凯南提出的遏制理论为美国政府在美苏关系从合作到敌对的转折时期,选择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这一理论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础。遏制战略是二战后美国奉行的基本国家战略,可以说,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项重大举动,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

3.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答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指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与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是限制核试验方式或爆炸威力,直至全面禁止核试验,是限制核武

器发展、促进核裁军和核不扩散的重要措施,是一项由全而禁止条约组织领导的、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与促进核栽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1994年1月,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正式开始谈判《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96年8月22日,谈判结束。9月10日,第50届联大续会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印度、小丹和利比业)、5票弃权(古巴、黎巴嫩、叙利亚、坦桑尼亚和毛里求斯)的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正式认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文本。9月24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供签署。《条约》由序言、17项条款、两个附件和1个议定书组成。《条约》的宗旨和日标是: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爆炸及其他任何核爆炸,有效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及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1999年10月,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首届促进《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大会。2001年11月,第二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大会在纽约举行。2003年9月,第三届促进《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大会在维也纳举行。中国自始至终参加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谈判,并在东道国美国之后,于当日第二个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同时发表了中国政府声明,重申了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并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继续努力奋斗的原则立场。

4.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

【答案】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是指1967年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战争。这场战争把美苏之间的争夺由幕后推到了前台。1967年4月,以色列飞机闯入叙利亚领空,击毁叙利亚战斗机,5月埃及下令封锁蒂朗海峡,6月5日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军取得了胜利,在短短6天之内占领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大片土地。第三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利宣告结束。之后,在联大紧急会议上,美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苏联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退还侵占的阿拉伯领土; 美国则主张以色列有条件的撤军并兼并某些阿拉伯领土。中东危机陷入僵局之中。后来,在美苏操作下安理会通过了英国的中东方案,即“242号决议”。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结束中东一切交战状态。但该决议没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而把巴勒斯坦问题归结为“难民”问题。因此,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这是美苏僵持和妥协的结果。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中东继续维持着“不战不和”的局面。

5. 珍宝岛事件

【答案】珍宝岛事件是指1969年3月,中国和苏联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发生的严重的边境武装冲突事件。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中苏边境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中国一侧,历来主权属于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两国边防军在珍宝岛地区不断发生摩擦,并不断升级。1969年3月2日和巧日,苏军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中国边防军进行英勇自卫反击,挫败了苏军的入侵,捍卫了神圣的国土。中国边防部队打退苏军的三次进攻,苏联的入侵以失败告终。中国政府对苏联侵犯中国领土提出了严正抗议,同时又主张通过谈判全面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反对诉诸武力,维持边界现状。中国政府重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信心及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真诚愿望。

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在与各国外交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制定的根本指导原则。它的制定是一个逐步探索和实践的过程。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成员时,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印度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谈判的指导原则,之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倡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总理针对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亚非国家存在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事实进行挑拨作了发言,进一步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之后亚非会议通过的和平共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中国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列宁和平共处的政策和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作出的重大发展。在它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外交关系获得了良好发展,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7. U-2飞机事件

【答案】U-2飞机事件是指1960年5月1日,一架美国U-2高空侦察机深入苏联领空后被苏军击落,飞行员被活捉,并供认了搜集情报的使命。这一事件打乱了四国政府首脑会议即将于1960年5月在巴黎举行的整个计划,使正在宣传“戴维营精神”的赫鲁晓夫左右为难。U-2,机事件发生后,苏联国内要求对美采取强硬政策的呼声高涨。5月16日,赫鲁晓夫宣布收回对艾森豪威尔的访苏邀请,并要求美国政府向苏联道歉,否则苏联将不参加预定于5月份召开的四国首脑会议。由于艾森豪威尔政府拒绝道歉,四国首脑会议流产。

8. 东方问题

【答案】东方问题又称近东问题,是指长期困扰欧洲列强,被称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个无穷尽的困难之源”,其实质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这一专门术语最早是在1822年神圣同盟召开的维罗纳会议上讨论希拉问题时使用的。19世纪,列强在东方间题上展开激烈争夺的主要有俄、英、法、奥诸国和统一后的德国。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列强围绕东方问题的争夺愈演愈烈。1827年英、法、俄与土耳其开展并于1829年签订《伦敦议定书》、《亚得里亚那堡和约》,土耳其丧失了大量领土和付出巨额赔款,希腊因此独立。在随后爆发的两次土埃战争中,列强纷纷插手,并签订一系列协定和条约,但都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新的冲突在酝酿着。随着列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了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二、简答题

9. 简述苏伊士运河危机(苏伊士运河战争)。

【答案】苏伊士运河危机又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是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

(1)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胜利后,埃及人民掀起反对英军占领运河区,要求收回运河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