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延安大学F10战后国际关系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皇同盟
【答案】三皇同盟是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三皇同盟分两个阶段:①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力一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俾斯麦鼓励法国的目的为俄奥反对; 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 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②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2. 雅尔塔协定
【答案】《雅尔塔协定》是指于1945年2月11日,由美、苏、英三国签署的条约。条约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的对日作战,其条件包括:①“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②“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 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 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③“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美国总统将设法取得中国政府对有关中国问题协议的支持。《雅尔塔协定》有损中国的主权利益,是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3. 意土战争
【答案】意土战争是指1911年9月,意大利乘英、法、德三国为摩洛哥剑拔弩张、无暇顾他之机,发动的旨在吞并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合称利比亚)的战争。战争前,意大利通过一系列条约协调了与欧洲其他大国的关系,使土耳其陷于孤立状态之中。在意大利装备优良的部队面前,土军土崩瓦解,迅速溃败。意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后,兼并了黎波里和昔兰尼加,恢复其旧称利比亚。1912年,土耳其因巴尔干战争爆发,国内危机严重,急于结束战争。土意签订《洛桑条约》,土耳其承认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归属意大利。在这次战争中,意军首次使用了飞机,使传统战争的二维空间向三维扩展,战争的形式发生革命性变革。
4. 《地中海协定》
【答案】《地中海协定》是指对《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和《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的统称。俾斯
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第一次地中海协定》英意约定两国维持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的现状; 英国支持意大利的北非政策,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 但英国可以在意大利和法国冲突时不给予意大利援助。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势力在土耳其的扩展。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性质。
5. 非洲联盟
【答案】非洲联盟(简称非盟)是指包涵了53个非洲会员国的联盟,属于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体的全非洲性的政治实体。非盟是继欧盟之后成立的第二个重要的国家联盟,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推行改革与减贫战略,实现发展与复兴。非盟的前身是1963年5月成立的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组织)。1999年9月,非统组织第4届特别首脑在利比亚港日城市召开,会议通过《苏尔特宣言》,决定成立非盟。2000年7月,非统第36届首脑会议一致通过《非洲联盟章程》。2001年3月非统在苏尔特召开第五届特别首脑会议,宣布非盟成立。但由于当时批准非盟章程的国家仅32个,未达到非盟章程生效所需的36国法定数目,会议决定暂不启动非盟; 5月26日,非盟《章程》正式生效; 7月,非统第37届首脑会议宣布非统向非盟过渡。2002年7月,第38届非洲统一组织暨首届非洲联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宣布非盟正式替代非统组织,非盟正式成立。非盟共有53个成员国(毛里塔尼亚2005年8月4日被非盟暂时中断成员国资格),总部设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作为非洲大陆新的地区性组织,非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推行改革与减贫战略、实现发展与复兴。
6. “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又称“门罗主义”,是指对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的由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的统称。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恢复了正统秩序,英国的海上霸权如日中天。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独立解放运动,衰落己久的西班牙殖民帝国迅速解体,欧洲列强趁机向美洲地区渗透扩张。面对沙皇俄国在北美地区的南下政策、欧洲神圣同盟1823年冬对拉丁美洲的武装干涉、英国向拉美渗透的逼人气势,“门罗主义”应运而生。
“门罗宣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①“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 ②“不干涉”原则; ③“美洲体系”原则。尽管“门罗宣言”的三个基本原则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阻碍了英法俄等欧洲列强对拉美的野心,是年轻的、实力尚未强大的美国在外交上的一次胜利。但它实际上也等于宣布了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实力范围。“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具有防御和进攻的双重性质。
【答案】
7. 古巴导弹危机(加勒比危机)
【答案】古巴导弹危机是指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而引起的战争危机。吉隆滩事件后,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侦察得知占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苏联外交官否认在古巴有苏联导弹,并对肯尼迪讲话表示“震惊’'0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但2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却开始返航。25日,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和发射场的照片。26日,苏联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27日,肯尼迪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12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至此,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这场危机表明美苏争霸的战略优势仍在美方。
8. 斯特莱沙会议
【答案】斯特莱沙会议是指1935年4月11日,法国总理弗兰亭、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以及3国的外长或其他官员,为讨论维护凡尔赛体系,保障欧洲和平问题,在意大利北部的斯特莱沙城举行的会议。3天后,会议发表联合公报,一致对德国的违约行为表示遗憾,并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危及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这样,3国结成了抗衡德国的“斯特莱沙阵线”。但是,英意两国都表示不考虑实施制裁,这就使所谓的“共同的路线”只能局限于日头或纸面上的抗议,因而大大缩小了阵线的威慑力。因此,斯特莱沙会议不但默许德国的毁约活动,而且特别声明只反对危害“欧洲”的行动,是一次被深深打上绥靖烙印的不成功的和平努力。斯特莱沙会议后,英国继续在海军军备问题上同德国妥协,使英法之间的恶感进一步加深,使德意坚定不移地走上侵略之路。
二、简答题
9. 论述中美三个公报涉台内容和美国现阶段对台政策。
【答案】(1)中美三个公报中涉及台湾的内容
①从1972年《上海公报》发表到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仍然严重存在。1975年,邓小平提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三个原则”:“断交、废约、撤军”,即美国必须同台湾“断交”,废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和从台湾撤走所有美国军事力量。
②1978年12月16目的《中美建交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曾确认的各项协议和原则,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提出的“一个中国”立场和“建交三原则”己被美国所接受。
③经过艰苦谈判,中美两国政府于1982年8月17日发表了《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重申“它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