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805生物化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SH2结构域

磷酸化的Tyr 残基结合。

2. 基本氨基酸。

【答案】组成蛋白质的常见氨基酸有20种,又称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氨基酸,除R 为氢原子(即甘氨酸)外都是L-氨基酸。

3. 转座重组(transposition recombination)。

【答案】转座重组是指DNA 上的核苷酸序列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外一个位置的现象。

4. 变构作用。

【答案】蛋白质在行使其生物功能时空间结构往往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改变分子的性质,这种现象称为变构现象,又称别构现象或变构作用。例如,血红蛋白表现其输氧功能时就是一个例子。

5. zinc finger。

【答案】Zincfinger (锌指结构)最早发现于转录因子TF^IA,为5SrRNA 基因转录所必需,是反式作用因子DNA 结合结构域中的一种基序结构,含一至多个重复单位。每一锌指单位约有30个氨基酸残基,形成一个反向平行

基和螺旋上两个组氨酸残基与

中,两个发夹,随后是一个螺旋,由片层上两个半胱氨酸残螺旋上的氨基酸构成四面体配位结构。另一种类型是在其DNA 结合结构域 【答案】SH2结构域是指位于RTK 系统中的接头蛋白分子上与Src 同源的结构域,它能够与锌簇,每个锌离子与四个半胱氨酸残基构成四面体结构。其中,

残基参与识别不同的DNA 。

6.

【答案】

7. 调节酶。

【答案】调节酶是指位于一个或多个代谢途径内的一个关键部位的酶,它的活性根据代谢的需要被增加或降低。在多酶体系中某些酶因其本身活性受到严格的调节控制从而对代谢反应起调节作用。

是指核酸分子在发生热变性的时候,有一半双螺旋被破坏时候的温度。

8. 酶工程。

【答案】酶工程是指在一定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的催化性质,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的技术,是酶学和工程学相互渗透结合、发展而成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酶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化学工程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边缘科学技术。包括化学酶工程和生物酶工程。

二、填空题

9. 线粒体的氧化_____与磷酸化_____的偶联是通过_____来实现的。

【答案】放能;合成线粒体内膜

10.阿司匹林具有消炎的功能是因为它在体内能够抑制_____酶的活性,从而阻断_____的合成。

【答案】一种环加氧酶;前列腺素

11.SD 序列由4~6个核苷酸组成,富含_____,并以_____为核心。

【答案】嘌呤;AGGA

12.FAD 的中文名称是_____,在呼吸链中,以它作为辅基的酶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和磷酸甘油。

【答案】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琥珀酸酶;脱氢酶;脂酰CoA 酶;外NADH 脱氢酶

13.Asn 中的氢键供体是_____和_____,其氢键受体则是_____和_____。 【答案】氨基;酰胺N ; 羧基;酰胺羰基

14.蛋白质溶液是亲水胶体,它具有一般胶体溶液的共同性质如:_____、_____、_____和_____。

【答案】布朗运动;丁道尔现象;电泳行为;不能透过半透膜

15.DNA 双螺旋直径为_____nm, 双螺旋每隔_____nm转一圈,约相当于_____个核苷酸对,糖和磷酸位于双螺旋的_____侧,碱基位于_____侧。

【答案】20; 34; 10; 外;内

16.真核起始因子Cap 结合蛋白的作用是与mRNA_____结合,促进mRNA 和_____核糖体亚基复合物的形成。

【答案】5'-端帽子;40S

17.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中糖基的供体为_____,它是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以

从_____转移一个焦磷酸而产生的。 【答案】

ATP 为底物

18.DNA 变性后,紫外吸收能力_____,沉降速度_____,黏度_____。

【答案】增加;升高;下降

三、单选题

19.线粒体的标志酶是下列哪一种?( )

A.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B. 玻珀酸脱氢酶

C. 腺苷酸环化酶

D. 乳酸脱氢酶

E. 脂肪酶

【答案】B

【解析】在线粒体的内膜除了呼吸链的电子传递酶类以外,还有玻珀酸脱氢酶的存在。这是线粒体所特有的。在用超速离心法分离亚细胞成分时,常测定琥珀酸脱氢酶以确认线粒体的存在。所以它是线粒体的标志酶。所列的其他四种酶类在线粒体中是不存在的。

20.合成糖原时,葡萄糖基的直接供体是什么?( )。

A. 葡萄糖-1-磷酸

B. 葡萄糖-6-磷酸 C.

D•果糖-1,6-二磷酸

【答案】C

21.胆固醇对肝中胆固醇合成代谢酶活性的调节方式是( )。

A. 变构

B. 化学修饰

C. 阻遏

D. 诱导

【答案】C

22.泛酸是CoA 的组成成分,后者在糖、脂和蛋白质代谢中起( )

A. 脱羧作用

B. 酰基转移作用

C. 脱氢作用

D. 还原作用

E. 氧化作用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