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交通大学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黄土和黄壤
【答案】黄土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黄土以砂粒、豁土和少量方解石组成的棍合物。呈浅黄或黄褐色,内部空隙较大,用手搓捻容易成粉末。
黄壤发育于亚热带湿润山地或高原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故名。集中分布于南北纬度23.5°-30°之间。
2. 信风带
【答案】低纬信风带是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信风。受到该信风影响的纬度范围就叫信风带。其特点是风向稳定,因其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也称贸易风。信风向纬度更低,气温更高的地带吹送,因此其属性比较干燥,有些沙漠、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内。
3. 季风
【答案】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故热力反映有所差异。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态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夏季时,吹向大陆的风将湿润的海洋空气输进内陆,通常在那里被迫上升成云致雨,形成雨季;冬季时,风自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伴以下沉,天气晴好,形成旱季。
4. 太阳辐射
【答案】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虽然地球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它在大气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为天文辐射,由天文辐射决定的气候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反映了全球气候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基本轮廓。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口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昼长。
5. 冰碛地貌
【答案】冰碛地貌是冰债物堆积的各种地形的总称,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
要依据。代表性的冰债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①冰债丘陵是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债、内债、中债都沉落到底债之上,合称基债;②侧碛堤是由侧碛堆积而成,是冰川退缩后,在原山岳冰川两侧形成的条状高地;终硕堤由终碛堆积而成,③终碛堤是冰舌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④鼓丘是一种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形丘陵,通常高数十米、长数百米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
6. 经度与纬度
【答案】①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即经度的零度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线是重合的。②一地的纬度即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赤道纬度为0°,由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的称北纬,南半球的称南纬。
7. 综合自然地理学
【答案】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8. 风化壳
【答案】风化壳是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
二、分析题
9. 中国地貌的特点对环境的控制作用。
【答案】作为活跃的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对其他要素与地理环境整体特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地表地势起伏和地貌分异显著改变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及由之转化而成的热能和地表温度状况应严格按纬度分布。造成山地阳坡与阴坡温度不相同,各高度层带的温度更迥然相异,东西走向山地经常成为热量带界线;
(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山地的屏障作用及迫使湿润气流上升凝结使降水集中发生于迎风坡,而背风坡往往成为雨影区。山地降水量在一定范围内随高度上升而增加,一方面与温度垂直变化一起构成气候的垂直变
化,另一方面也使山地总体降水量高于附近平原,因而成为湿润区的多雨中心和干旱、半干旱区
,盆地与深切河谷则相反,成为“干岛”的“湿岛”。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乞拉朋齐和中国台湾省
火烧寮多雨中心的形成具有特殊地貌背景,天山与祁连山是干旱区内湿岛的典型,吐鲁番盆地与横断山干旱河谷则可谓“干岛”的代表。地貌对地表热量水分的影响波及诸如风化作用、成土作用及各种生物过程等自然地理过程,最终导致自然景观的重大变化。
(3)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海拔和坡向不同常形成不同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山地地貌的复杂变化导致生境复杂化,因而全球陆地以山地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各高度层带物种的总和常常数倍于当地平原的物种数。巨大的高原和山地可以成为各种区系成分相互渗透的障碍;平原、谷地、山口可成为物种迁移的通道。低平原上排水良好的高地是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理想地貌类型,洼地、沟谷底部和低平原往往发育隐域性植被。
(5)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对任何尺度的地域而言,地貌都是一个重要的非地带性因素。地貌变化既干扰和破坏全大陆
,又在地带性区域内尺度的地带性分异,致使绝大多数自然带不能实现沿纬线方向的“环球分布”
部表现非地带性分异。东西走向山地的南北两坡对温度变化的不同影响和南北走向山地的东西两侧降水量的差异,常常使山地本身成为自然地带或地区间的分界。南倾高原与北倾高原温度的水平变化呈截然相反的趋势。
(6)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土地类型是最低级的自然地理单元。在包括三级基本土地单位和若干过渡单位在内的全部土地单位中,地貌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要素和致变因素。地貌形态的任何变化都将导致整个土地类型的变化。
10.许多著名风景区的山岳景观都有显著特色,该特色又与该山岳岩石有关。那么,野外识别花岗岩、玄武岩、灰岩、砂岩、砂砾岩、板岩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野外识别花岗岩、玄武岩、灰岩、砂岩砂砾岩、板岩的标志是:
(1)花岗岩
花岗岩,大陆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结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因为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花岗岩不易风化,颜色美观,颜色较浅,以灰白色和肉红色最为常见,具有等粒状和块状构造。
(2)玄武岩
玄武岩,洋壳主要组成,属基性火山岩。是地球洋壳和月球月海的最主要组成物质,也是地球陆壳和月球月陆的重要组成物质。玄武岩的主要成份是一氧化硅、三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
,其中二氧化硅含量最多,约占百分之四十五至五十左右。氧化镁(还有少量的氧化钾、氧化钠)
玄武岩的颜色,常见的多为黑色、黑褐或暗绿色。因其质地致密,它的比重比一般花岗岩、石灰岩、沙岩、页岩都重。但也有的玄武岩由于气孔特别多,重量便减轻,甚至在水中可以浮起来。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状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