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矿物
【答案】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大部分矿物为晶质固体,亦有少数旱液态和气态。自然界中单质矿物为数极少,而化合物构成的矿物则占绝大多数。晶质矿物因化学成分不同,结晶构造及几何形态也不同,但成分相同的物质因形成环境有别也可有不同的结晶构造与外形。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2. 水位
【答案】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水位高低是流量大小的主要标志。流域内的径流补给是影响流量、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水位变化,如流水侵蚀或堆积作用造成河床下降或上升。
3. 太阳日
【答案】太阳日是指以太阳为标准,地球上同一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时间。但是地球不但自转,还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又呈椭圆形,所以一年中的太阳日并不等长。一个平均太阳日为24h 。
4. 隐域性
【答案】隐域性指由地势起伏而导致水平地域结构发生异化的现象,又称内地带性地域。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
5. 大气环流
【答案】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某一大范围的地区,某一大气层在一个长时期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完成地球大气系统角动量、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平衡,以及各种能量间的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又同时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三部分。
6. 西风漂流
【答案】西风漂流是指位十南北纬40°~60°之间西风带的海域内,因受强大的西风推动,海水自西向东连续不断的流动而形成的洋流。广义的西风漂流是指在盛行西风的吹送下,海水自西向东大规模流动所形成的洋流,①在北半球,西风漂流是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分别称
,由于这两股暖流的海水是从大洋西部的低纬度流来的,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
故属暖流性质;②在南半球,各大洋的西风漂流连在一起,形成了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其性质为寒流。
7. 人为土
【答案】由于耕种、灌溉、施肥等活动,使原有土壤的成土过程加速或延缓,或逆转,形成了有别于同一地带或地区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原有的土壤仅作为成土母质或埋藏土而存在,其形态和性质有重大改变,这类土壤称为人为土。
8. 承压水
【答案】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理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承压含水层的顶面承受静水压力是其基本特点,主要依靠大气降水与河湖水通过潜水补给,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它承受静水压力,在适宜的地形条件下,当钻孔打到含水层时,水便喷出地表,形成自喷水流,故又称自流水。
二、分析题
9. 谈谈综合自然区划方法。
【答案】(1)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是为了贯彻地域分异规律。但要使这些原则得以贯彻,又必须有相应具体方法来保证。1959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不仅确定了原则,而且确定了相应的方法:
①为了贯彻发生统一性原则,采用古地理法;
②为了贯彻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扼性原则,则采用类型制图和顺序划分与合并法; ③为了贯彻综合性原则,采用部门区划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④为贯彻主导因素原则,采用了主导标志法。
这些方法在区划工作过程中是交替使用、相互补充的。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
(2)归根结底,就是两种方法,一是自上而下的划分,二是自下而上的合并法。
①顺序划分法一一“自上而下”的划分法
a. 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进而划出主导标志→自上而下逐级划分。
b. 综合分析必然包含区域的演化史和特点的分析,也包含景观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完整性分析。 c. 这种方法着眼于地域分异规律一一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
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②合并法一一“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
a. 自下而上的合并仍要根据发生共同性、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共扼性来进行。
b. 这种方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位。
c. 在实际工作中,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进行的。
10.试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答案】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
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主要过程。
①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并固定太阳能为系统的其他成分和生产者本身所利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最初制造者,也是能量的第一个固定者,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
②消费者动物的次级生产
各级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利用初级生产的物质进行同化作用,把植物性物质转化为动物性物质,使自身得到生长、繁殖和物质与能量的储存,这是动物性有机物质的生产,统称为次级生产。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即一次性穿过生态系统而不能再次被生产者植物所利用,能量的不断输入和流转维持了各类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促进了作为整体的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存在;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开放系统,要维持系统各种机能的正常运行,必须不断向系统输入能量。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根据范围、途径和周期的不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分为生态系统内的小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根据储存库和物质形态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
①水循环
水循环是水分子从水体和陆地表面通过蒸发及植物蒸腾进入大气圈,遇冷凝结后以雨、雪等形式回降到地球表面的运动,水循环的生态学意义在于为陆地生物、淡水生物和人类提供淡水资源。
②气体型循环
气体型循环是指物质以气体形态在系统内部或者系统之间循环,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
③沉积型循环
磷、硫、碘、钾、铁、镁、钠、钙等元素在岩石圈和土壤圈之间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