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兽类资源

关键词: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兽类资源,生态环境,变迁原因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变迁研究在全世界受到广泛的重视,动物作为环境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敏感的反映环境的质量及其变化,是环境变迁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近几千年来,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由于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的作用,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动物资源的总体状况也有明显的变迁。本文以兽类为例,通过对唐宋时期历史文献中的动物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复原当时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兽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将其与目前该地区的兽类资源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前后变迁情况及引起变迁的原因,同时,根据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原理,分析和探讨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状况,从而丰富历史自然地理学和环境变迁研究的学科内容,同时为正确执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生态保护、恢复以及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指导。   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该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的说明。参加中国科学院重大课题的部分研究工作是本选题产生的缘起,动物变迁研究在自然要素的历史研究中的薄弱地位是该研究进行的根本原因,因此,这项研究具有丰富历史自然地理学和环境变迁研究的理论意义,以及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生态恢复、保护以及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历史借鉴的现实意义。同时,该章节对该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发现历史自然地理学之历史动物地理研究目前还较薄弱,亟待丰富和补充。   二、该研究的史料运用与研究方法的探讨。对研究中历史文献资料的选择、运用进行说明和讨论,指出,我国历史文献的数量多、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等特点为本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历史文献记录者的主客观条件、文献的体裁和内容要求,又使得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局限性,因此,科学地、有选择地运用史料是进行该项研究坚持的首要原则。此外,就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对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宏观的系统研究方法,并且就历史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统计、分析、解释等具体方法进行介绍和示例。主张以历史文献分析和野外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基础,适当采用相关学科的多种先进方法进行历史地理研究。   三、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兽类资源状况的复原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文献中的动物资料,一定程度上复原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兽类资源概况,并着重对文献记载较多的食肉动物、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的地理分布、数量规模进行推测和论述。动物资料统计表明当时见于文献记载的兽类至少有8目2 0科2 5属(种),种类较为丰富。动物记录的分布点既有平原州郡,又有山地丘陵区的州郡,以及海拔较高的山地区域,分布范围较为广泛。通过对文献记载中兽类遇见率、捕获率的分析,发现当时各种动物的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四、基于动物文献记录的区域生态环境探讨。以动物资料分析为基础,根据动物与植物的关系推测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山地区域尚有一定保存。总体上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的多样性程度较高,生态系统基本稳定。   五、唐宋时期和当前的兽类资源状况对比分析,探讨其变迁及原因。唐宋时期黄土高原的兽类资源状况与当前相对比,动物种类由丰富转变为单调,分布区域由广泛转变为狭小,数量上总体呈下降趋势。出现这种变迁是由生物因素、环境变迁因素、人类活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且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提出两种参考模式,阐明生态恢复与保护动物多样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