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851材料科学基础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热塑性和热固性高分子材料

【答案】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黏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高分子材料按其性能可分为热塑性和热固性高分子材料,其中,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可溶、可熔;热固性高分子材料不溶、不熔。利用加热和溶解的方法可将热固性和热塑性材料分辨出来,常用的识别高分子材料的简便方法有经验法、燃烧法、溶解法、仪器分析法等。

2. 金属键

【答案】金属键是金属正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金属原子间的结合力。

3. 过冷度

【答案】过冷度是指相变过程中冷却到相变点以下某个温度后发生相转变,平衡相变温度与该实际转变温度之差称过冷度。

4. 晶格常数

【答案】在材料科学研宄中,为了便于分析晶体中粒子排列,可以从晶体的点阵中取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单元(通常是最小的平行六面体)作为点阵的组成单元,称为晶胞;晶格常数指的就是晶胞的边长,也就是每一个立方格子的边长。沿晶胞边方向且长度与边长相等的矢量称为晶胞基矢,分别用a 、b 、c 表示。晶格常数是晶体物质的基本结构参数,它与原子间的结合能有直接的关系,晶格常数的变化反映了晶体内部的成分、受力状态等的变化。

5. 异质形核

【答案】异质形核是晶核在液态金属中依靠外来物质表面(型壁或杂质)或在温度不均匀处择优形成的形核方式。

二、简答题

6. 高分子材料按受热的表现可分为热塑性和热固性两大类,试从高分子链结构角度加以解释。

【答案】热塑性:具有线性和支化高分子链结构,加热后会变软,可反复加工再成形;热固性:具有体型(立体网状)高分子链结构,不溶于任何溶剂,也不能熔融,一旦定型后不能再改变形状,无法再生。

7. 写出fcc 、bcc 和hep 晶胞中的四面体、八面体间隙数,致密度和原子配位数。

【答案】(1)间隙数。:foe 晶胞有4个八面体间隙,8个四面体间隙;bee 晶胞有6个八面体间隙,

12个四面体间隙;hep 晶胞有6个八面体间隙,12个四面体间隙;

(2)配位数。Bee :最近邻8个,考虑次近邻为(8+6)个;fee :最近邻12个;hep :理想状态12个,非理想状态(6+6)个。

(3)致密度。fee :0.74;bee :0.68;hep :0.74。

8. 何为上坡扩散?形成上坡扩散的热力学条件是什么?

【答案】物质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扩散,扩散的结果提高了浓度梯度。例如铝铜合金时效早期形成的富铜偏聚区,以及某些合金固溶体的调幅分解形成的溶质原子富集区等,这种扩散称为“上坡扩散”。上坡扩散的真正驱动力是化学位梯度,而非浓度梯度,虽然扩散导致浓度梯度上升,但化学位梯度却是下降的。据此,形成上坡扩散的热力学条件是

和不锈 9. 请画出金属单晶体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并标明各阶段。铝(层错能约为

钢(层错能约为

区别?

【答案】(1)单晶体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所示,各阶段如图中标注所示。

哪一种材料的形变第III 阶段开始得更早?这两种材料滑移特征有什么

(2)第III 阶段是抛物线型硬化阶段,主要机制之一是在塞积群中的螺位错交滑移,塞积群前的应力集中得以释放,故使硬化率下降。可见,越容易交滑移的材料第III 阶段开始越早。

铝的层错能高,位错一般不能扩展,其螺位错容易交滑移;不锈钢层错能很低,位错通常都会扩展,不容易交滑移。比较来看,铝的形变第III 阶段开始得更早。

10.对Cu-Ni 合金什么成分硬度最高?硬度最高的合金流动性如何?为什么?如果两个形状相同的铜镍合金铸件,一个含镍90%、一个含镍50%, 铸后自然冷却,哪一个合金产生的偏析大?为什么?

【答案】(1)含50%~60%Ni的合金硬度最高。

(2)由于结晶间隔最大,因此硬度最高的合金流动性不好。

(3)含镍50%的合金铸件在铸后自然冷却,铸件的偏析较为严重,因为它的成分间隔大,会造成

较大的枝晶偏析。

11.举例或画图说明什么是小角晶界的位错模型?描述大角晶界有何模型?其含义是什么?

【答案】(1)小角晶界主要是指相邻晶粒位相差小于10°的晶界,而根据相邻晶粒之间位相差的形式不同又可将其分为倾斜晶界、扭转晶界和重合晶界等。

对称倾斜晶界可看做把晶界两侧晶体互相倾斜的结果,其晶界结构可看是由一列平行的刃型位错所构成,位错的间距与柏氏矢量之间的关系为

不对称倾斜晶界结构可看成由两组柏氏矢量相互垂直的刃型位错交错排列而成。

扭转晶界可看成是两部分晶体绕某一轴在一个共同的晶面上相对扭转一个0角所构成的,扭转轴垂直于这一共同的晶面,其结构可看成由互相交叉的螺型位错所组成。

(2)大角度晶界多为多晶体材料中各晶粒之间的晶界。大角度晶界上原子排列比较紊乱,但也存在一些比较整齐的区域,因此其晶界可看成由坏区与好区交替相间组合而成,主要有“重合位置点阵”模型、非晶模型和小岛模型。

12.纯铁在950°C渗碳,表面浓度达到0.9%C,缓慢冷却后,重新加热到800°C继续渗碳,试列出:(1)达到800°C 时,工件表面到心部的组织分布区域示意图;(2)在800°C 长时间渗碳后(碳气氛为1.5%C), 工件表面到心部的组织分布区域示意图,并解释组织形成的原因;(3)在800°C 长时间渗碳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组织分布区域示意图。[武汉科技大学2009研]

【答案】(1)工件表面到心部的组织分布区域如图1所示。

(2)工件表面到心部的组织分布区域如图2所示:。

图1 图2

800°C 时奥氏体的最大溶解度为0.9%C,表面渗碳体的形成:由于渗碳气氛为1.5%C, 大大超过奥氏

体的溶解度,因此表面将形成渗碳体。原有的奥氏体区在扩散中扩大,原有的二相区将完全消失。这是因为随扩散进行,奥氏体/铁素体边界奥氏体的碳浓度将增加,超过0.4%C不再与铁素体保持平衡。奥氏体中的碳将向铁素体扩散,当铁素体的碳浓度达到0.4%C后及转变为奥氏体。 (3)室温的组织分布区域如图3所示。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