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53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有何特点? 其成因何在?
【答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特点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和扩大再生产过程呈周期性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固有特征。但是危机和周期的具体表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特别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垄断资本主义积累条件的变化,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特点:
①危机的强度有所减弱,但生产能力过剩和失业却成为周期中的经常现象。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生产的下降幅度因而成为衡量危机深度的主要指标。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历次经济危机中的生产下降程度一般都大大低于战前时期,而且危机期间失业率的增长也比战前小得多。
②危机阶段的货币信用危机有所缓和,但却出现了在周期各阶段物价持续上升的趋势。战后由战前危机时期的商品销售困难和生产急剧下降所引起的货币信用危机的表现形式变得比较缓和。
③周期进程中往往没有明显的萧条和复苏阶段,但高涨阶段却又常常被局部性危机或生产停滞所间断。整个周期的起伏变得比较平缓,各个周期阶段的独特特征不象过去那样鲜明,唯有危机阶段相对来说比较清晰。
④周期的长短变得不规则,危机的周期性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成因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计划性有所加强。
首先是垄断资本主义积累使垄断大公司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其次是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社会生产的计划性,提出了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为私人企业组织生产提供指导,并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推动计划的实施。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它无法根本消除社会生产的无计划状态。
②资本主义国家大大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反危机,熨平周期,保证资本积累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国家的这种宏观调节虽然不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和熨平周期,但确实使周期的起伏变得比较平滑。国家所采取的主要干预手段,包括国家投资、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等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保证或扩大了市场,缓解了积累过程中生产和消费的尖锐矛盾及其派生的生产过剩危机的剧烈程度。但是因为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及其固有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决定了它不能消除危机和周期。
③固定资本更新作为经济周期物质基础的作用有所减弱。
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一系列的经济条件的变化,再生产过程中的大规模投资变得不如战前那样集中,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战后以来大规模的资本投资在时间上趋于分散化。
④服务业对周期波动的缓冲作用加强。
危机和周期波动的主要领域是工业,它的影响只是逐渐波及到非物质生产领域,其影响程度也比较弱。劳务部门的特点使劳务部门对经济波动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比较强,对危机的反应较为迟缓,从而能够在周期性震荡中起缓冲作用。但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存在与发展是不能最终脱离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它的扩大也不能彻底消除危机与周期。
从以上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积累条件的变化固然会影响危机和周期的表现形式,使之具有某些新特点,但不会消除危机和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周期性质。垄断资产阶级国家企图用人为的干预手段来消除危机,熨平周期,改变资本积累过程的固有规律,历史证明这不过是一种幻想。
2.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要求对于明确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稳定。实践证明,效率和公平不是对立的,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层面都在认真探索。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平等,但又不能过分平等。公平和效率必须兼顾,兼顾的原则有以下三条:
①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公平必须以经济发展尤其效率的提高为条件。
②要针对公平和效率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抓住问题的主要倾向来协调两者关系。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有时候公平可能更重要,而另一些时候,效率则更突出。
③要首先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在这些原则被遵循后,也要在其他方面找到一些能以尽可能小的不公平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率,或以尽可能小的效率损失换取尽可能大的公平的途径,以降低效率与公平替代的机会成本。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冉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冉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再分配要更加注意公平,这有其现实必然性:
①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较大国情的要求。改革开放之后,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差即和区域差距日益拉大,不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经济发展。
②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和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社会是不平衡的、不全面的、低水平的小康社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是建设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标准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与注重社会公平是根本一致的。
③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总的说来应该调节过高收入,增加较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例,取缔非法收入。
(3)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总原则,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合理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分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收入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 二是收入分配相对公平,保证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在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价格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下,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除了初次分配的规则和秩序要规范,也就是分配过程要公平以外,还要高度重视机会公平。这涉及初次分配公平的基础条件:一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一般来讲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收入也高; 一是劳动机会的公平,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市场机制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保障公平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的必要条件。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是要加大税收等经济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所以,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促进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3.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在经济转型期间应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答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下来,是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己是我国当前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应该继续坚持并在实践中完善,为社会主义更好地服务。
在经济转型期间,必须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