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6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目录
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6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一) ... 2
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6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二) ... 7 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6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三) . 13 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6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四) . 19 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6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五) . 25
一、辨析题
1. 错误的认识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主要理由如下: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2)无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正确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而错误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歪曲的反映。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正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存在偏差和错误,错误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仍是对客体的反映,因此,题目观点是错误的。
2. 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是真理”。
【答案】错误。
(1)它用真理的有用性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有用即真理把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看成是否是真理,这就把真理主观化了,不顾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质属性。
(2)它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有用即真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认为真理可以因人而异,这就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
(3)它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真理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效用,但有用的认识却不一定是真理。歪曲事实的谎言和诡辩,虽然对剥削阶级混淆视听、欺骗人民有用,但它却不是真理。可见,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即真理”,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3.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主要理由如下: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4.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把发展作为党执
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说明了世界的状态,即联系、发展和矛盾的。事物的运动构成了变化,而变化促进了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现在处于时刻发展与变化的世界,因此我党要抓住时机,以求得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5. 有人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有人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你怎样看?
【答案】前者的看法是正确的,它正确认识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后者的看法是错误的,它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属性,忽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具体分析如下:
(1)运动是指物质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事物变化中的质的相对稳定性,指事物质变之前的量变状态,即当一事物尚未转变为他事物时,该事物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二是指在描述事物的运动时,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其空间位置还没有发生变动,就说该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2)无论是事物的性质还是空间位置,时时都处于变化之中。这也就意味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也是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仟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把运动和静止人为地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反之,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则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两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都是片面的、错误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承认了事物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则是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诡辩论。
6.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答案】这种说法属于英雄史观,是错误的,主要理由如下:
(1)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仅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种英雄史观在承认英雄的历史作用的同时夸大了他们的作用,将其提升到创造历史的高度,是错误的。
(3)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7.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这句话说的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
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它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资本家通过“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2)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这些大大促进了资本卞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二、论述题
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谈到: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说明你对上面这句的认识。
【答案】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①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②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正是国家看到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而做出的政策调整。
③经济建设需要环境和资源作支撑,离开了好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经济建设无从谈起。因此,考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非常明智之举。
(2)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①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体现了发展的观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不断耗尽,恶劣环境日益严峻,国家看到“粗放型经济发展”的不可取,走“集约式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之路。
③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可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要长远的看问题。
(3)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①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分清主次矛盾,抓主要矛盾。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之所以放在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是因为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是影响经济转变方式的主要矛盾,对这一转变起着决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