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校区)78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因果联系

【答案】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联系,又必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2. 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答案】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所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的特点是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变化是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规范。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 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多方面的发展。

4. 主观辩证法

【答案】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同“客观辩证法”相对。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二、材料分析

5. (材料)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休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休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革新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既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即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和生命之魂,是指导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和重要思想基础。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只有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卞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从而更好地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加强社会团结和睦、形成和谐社会建设的合力至关重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强的道德支撑。一个民族的发展,诚然需要物质力量的推动,但精神支撑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要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确立起精神支柱。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 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 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

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6.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

结合马克思的上述论述,请回答问题:

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

【答案】(1)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所以马克思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有不同的价值评价。马克思所列举的这些例子都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哲学的价值概念扬弃了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即概括了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①价值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就会对主体的需要构成意义关系。

②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由于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主体及其需要不同而不同。因此,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就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③价值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④价值具有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2)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马克思的评价反映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①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则是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