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阿Q正传》改编探析——兼论精神形象的某种不可改编性

关键词:鲁迅,《阿Q正传》,改编,精神形象,不可改编性

  摘要


本文以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电影《阿Q正传》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解剖分析,对比研究,通过详细具体的个案分析指出名著改编,特别是《阿Q正传》这样表现域极广、穿透力极强的文本所塑造的精神形象在影像化改编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困难所在,本文在详细比照小说和电影的同时兼论《阿Q正传》这样的小说为什么无法改编成功,本文认为原因在于阿Q作为精神形象,具有某种不可改编性。阿Q只能是文学的阿Q,除此,别无可替代的形式。
本文在结构安排中,首先梳理了电影理论中的改编理论,从忠实理论、题材理论和对话理论的变迁中得出,“不可改编性”理论的薄弱和不明显。进而在第二部分,以鲁迅《阿Q正传》的改编为例,通过对完成版的电影《阿Q正传》做的详实文字记录和原著比照,包括:(1)“序言”部分小说和电影不同的基调奠定;(2)“优胜记略”部分中删减和改动的选择,造成“精神胜利法”这一抽象的国民性格特征过于具体、单一,没有发散性和延展性,失去原著的韵味和力度;(3)恋爱悲剧和及其结果,指出阶级对立矛盾观念的陈腐;(4)革命和不准革命,将一场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革命表现的过于忠实原著从而变得小气,失去了历史的浑厚深刻;(5)大团圆,将个人的小悲剧与民族的大悲剧混淆、颠倒,通过比照得出电影《阿Q正传》并没有传达出原著的精神内涵,反而是对原著精神的减损和改变,是失败的改编。第三部分,综述《阿Q正传》改编的所得和失误,着重论述失败的原因,指出阿Q作为精神形象具有某种不可改编性的实质,最后在第四部分主要论述精神形象的界定和分析精神形象的特征,指出精神形象的某种不可改编性。并且指出“精神形象的某种不可改编性”是对改编理论的一种必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