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苏联社会主义报业是怎样逐步瓦解的? 这一过程留给我们什么深刻的教训?
【答案】(1)苏联社会主义报业的瓦解过程
①公开性原则带来的变化和争论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拉开了全面改革的序幕。在1986年2月举行的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形势迫使苏联“不能局限于局部的改进,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并且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方针。“二十七大”以后,他又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提倡“公开性原则”,认为“没有公开性,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他尤其要求新闻界做出努力,“报纸应当支持公开性原则”,“应当将更多的事实公诸于众”,因为新闻媒介是“实行公开性的最有代表性和群众性的讲坛”。按照戈尔巴乔夫的要求,“二十七大”后苏联报界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进行了重大调整,随之出现过一番活跃景象。
②从“革命性改造”到放弃党的领导
苏联报刊的变化后来逐渐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公开性的旗帜下,特别是在“历史无空白”、“批评无禁区”等口号的庇护下,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报刊舆论日趋混乱。报刊在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过程中,往往互相攀比,追求轰动效应,比谁揭露得最多,谁的消息最惊人,谁的用语最尖刻。报刊在刊登议论文章的过程中,往往越来越危言耸听,越来越背离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
如果前一时期对斯大林的功过、对苏联的发展历史还保持全面分析的态度,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报刊上就更多地抨击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而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甚至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倒退,只有离开社会主义才是“向全人类进步方向的迈进”。还有的文章由批判斯大林而攻击列宁,否定他领导的十月革命。总体来看,由于苏共领导积弊过深而又不能正确地把握改革的方向,导致国内政局日益混乱。政治上的混乱带来了报刊舆论的混乱,报刊舆论的混乱又助长了政治上的混乱。这就为苏共瓦解、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③从新闻法颁布到“8·19”事件
1988年以后,苏联报业已经从报道方针、内容到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1990年出台的新闻法又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变化。经过一番讨论和酝酿,苏联第一部新闻法《全苏新闻法》于1990年6月正式通过,同年8月开始生效。
面对国内越来越混乱的政治局面,苏共党内意见不一、矛盾尖锐、派别对立。有一部分人力
图通过中止改革进程来扭转危机,重新恢复政治秩序。这就有了著名的“8"19”事件。
"8·19”事件加速了苏联的瓦解进程,同时也给苏联新闻业带来致命的一击。政变流产的第二天,叶利钦便下令由俄罗斯联邦政府接管全苏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免去原总经理的职务。原有的以党的机关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报业系统,随着苏共被停止活动而迅速陷于瓦解。
④走向全面解体
阳·19”事件后,除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外,又有一些加盟共和国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首脑撇开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苏联立法机构,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用独立国家联合体来取代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除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格鲁吉亚,格鲁吉亚是第二年加入独联体的)的领导人聚首阿拉木图,正式签署了关于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面对这一分崩离析的现实,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宣告结束苏联的存在。于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翻过了历史的最后一页,苏联的报业体系也随之全面解体。
(2)深刻教训
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新闻路线,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否则只能带来动荡和巨变。
2. 谈谈甘地的新闻思想。
【答案】甘地在他的斗争生涯中创办或主持了多家报刊,如《印度舆论》、《青年印度》、《哈里詹斯》等。他在新闻理论方面有很多独特见解,可归纳如下几点:
(1)报纸的功能
①反映公众对问题的看法;
②唤起人民的值得向往的情绪;
③揭发缺点。
(2)废除新闻检查制度
在报纸上面不应有审判官。他说:“谁应是审判官? 有用的,无用的,善的,恶的都继续共存。人们必须对它们做出选择。”
(3)报纸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但也可能是破坏性力量
他说:“如果运用不好,它像一股洪水,淹没农村,毁坏庄稼。一支失控的笔只能造成破坏。”因此他主张对报刊实行内部控制。这种“内部控制论”比美国的“社会责任论”早提出二十多年。
(4)与持不同意见者进行公开论战是不明智的
他说:“我是乐观主义者,我不和反对者论战。我的刊物给反对者的篇幅和给改革者的篇幅一样多。”“如果改革者有耐心,今天的反对者到明天将变成改革者。”
(5)广告过多会影响报纸的独立性
因此他主张严格限制广告在报纸篇幅中的比例。
3. 新闻公共性的基本内涵。
【答案】(1)新闻公共性的含义
就理想角度看,大众传媒的根本属性和价值维度应是公共性,即以塑造传媒公共领域为期待,以公共利益至上为目标,以公共话语实践为行动。传媒的公共性最终体现于坚持公共立场的新闻生产,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传媒表现。
(2)影响新闻公共性的因素
①从新闻生产的责任主体、参与群体角度看,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意识、角色认知,以及在传媒上进行观点表达的专家学者,都是影响传媒与公共性关系的内在因素。
②从新闻生产的动态过程看,外部行政控制、商业控制的内在化也是影响传媒自主性、影响其公共立场的重要原因。
(3)新闻公共性的促进建议
①媒体要围绕公权力这个关键澄清事实,坚持信息的公开、透明,去除其中的政治化色彩与集体记忆,同时积极地表达民意,及时报道急流险滩,发挥船头缭望者和社会解压阀的作用。
②要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传媒公共性,需要强化传媒的责任,打破地域局限,培育不同层次的公民社会引导公共参与,并对传媒形成一种纠偏机制。
③大众传媒应该设置关于公共事务的报道议程,促成公共商讨在大众传媒话语空间中停留、持续和演进。由此积极影响公共决策,发挥公共商议平台的作用。
4. 从经营性质和所有权分类看,墨西哥报纸可分为哪几类?
【答案】从经营性质和所有权分类看,墨西哥报纸可分为三类:
(1)私营报纸
私营报纸占墨西哥报纸的80%以上。其最高决策机构是由股东组成的董事会,报纸的方针、特别是言论立场完全由董事会决定,重要的私营报纸有《墨西哥先驱报》、《宇宙报》、《墨西哥太阳报》等。
(2)合作报纸
合作报纸是由合作者集资经营的报纸。表面上看,由报社全体职工“共同经营”,实际上也雇用工作人员。报纸负责人的政治立场、思想素质和个人品格,在相当大程度上左右着报纸的路线和风格。但毕竟有别于私营报纸,标榜与政府、企业界保持独立立场,保持言论的客观和公正性。代表报纸有《至上报》、《一加一报》等。
(3)由政府资助的报纸或政党的机关报
如执政党“革命制度党”的机关报《国民报》。1929年执政党国民革命党创办了官方报纸《国民报》。以后经历了几十年的政党报纸与商业报纸并存发展的时期,60年代前后,商业报纸逐渐占了主导地位,整个报业趋向垄断化。
5. 二次大战期间,美国报纸的突出特征有哪几个方面?
【答案】二次大战期间,美国报纸的突出特征是报纸的合并和垄断的加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