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华大学人文学院629行政管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为等级评定法

【答案】个人绩效合约是个体绩效考核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把行为考核与评级量表结合,用量表对绩效做出评级,并以关键行为事件为根据,对量表值做出定位。该方法,可对源于关键事件中有效和非有效的工作行为进行更客观的描述。熟悉一种特定工作的人,能识别这种工作的主要内容,可对每项内容的特定行为进行排列和证实。该方法需要大量的员工参与,因此比较容易被员工所接受。

2. 行政信息

【答案】行政信息是指反映行政管理活动及其对象的状态发展与变化对行政主体有新意义的消息、情报。行政信息作为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公共组织等在依法履行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与保存的信息,以及制作或获取信息的技术、设备、网络、人力资源和信息化管理体制。具体包括:①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公共组织等行政管理主体为履行职能而采集、加工和使用的各类信息; ②政府部门在办理业务和事项过程中产生与生成的各类信息; ③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各类信息; ④各政府部门投资建设的行政信息; ⑤与行政信息的制作和获取有关的技术、设备、网络、人才等信息资源; ⑥信息化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3. 政策合法化

【答案】政策合法化包含两个层次:政治正当性和政策合法化程序。

(1)政治正当性。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若缺乏正当性,必难以执行。政治正当性包含:实质层面与心理层面。实质层面即合法性问题,是指必须在宪法架构下运作; 在民主法治的国家,合法化是政策必经的历程,经立法机关合法化过程的政策,才能为广大的民众所接受,付诸施行时,才会比较顺利。心理层面则是指被统治者愿意接受统治者以及其政策的统治与约束,统治的正当性愈高,则民众的服从度愈高,愈能得到高的政策绩效,反之则否。因此,在我国港澳特别行政区,合法性被称为“认受性”,即接受与认同的程度。

(2)政策合法化程序,是指政策备选方案必须得到有权责的机关或个人之认可批准,才能取得合法地位。政策合法化程序也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 二是立法机关的政策合法化。

(3)政策合法化的内容具体包括:决策者及权力的合法化; 政策程序的合法化;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 政策内容法律化。

4. 行政立法体制

【答案】行政立法体制是指国家行政立法的体制及其立法权限的划分。它是整个国家立法体制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立法体制,通常是由该国的宪法及有关组织法规定的。因此,行政立法必须严格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进行,充分注意权限合法和程序符合规定,以维护法制的统一性。我国的行政立法体制是一个多层次的、分等有序的、严密统一的系统。根据宪法和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我国依法确认的行政立法系统包括:国务院立法(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立法和地方行政机关立法(制定地方行政规章)。

5. 行政回避制度

【答案】行政回避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其与所处理的事务有利害关系,为保证实体处理结果和程序进展的公正性,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请求,有关机关依法终止其职务的行使并由他人代理的一种法律制度。行政回避的范围是:

(1)职务回避。即国家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审计、人事、财务工作。

(2)公务回避。指国家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涉及本人或者涉及与本人有上述职务回避所列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

(3)地区回避。指国家公务员担任县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职务的,一般不得在原籍任职。但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国家公务员除外。

公务员回避制度对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和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有重要意义。

6. 行政管理内部监督

【答案】行政内部监督,这是由行政机关内部形成的监督系统进行的监督制度,即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统一的相对独立的行政系统实行的监督。可分为一般监督(指上级行政机关根据行政层级隶属关系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业务监督(分两种,一是上级对下级的业务监督,又称主管监督; 二是部门之间的业务监督,又称职能监督)、专门监督(是山政府设立的专门机关独立行使监督权,对所有部门的行政工作实行专业性分工的监督,如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

二、简答题

7. 简述行政监督的内容。

【答案】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行政管理活动,内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监督决策是否科学、合法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决策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行政权力的运行,总是从决策开始。因此,对决策的监督,成为行政监督最重要的内容。监督主体除认真监督决策目标、依据、方案外,还应着重监督决策的程序是否合法、科学、民主,是否严格遵循以下步骤:发现问题,确立目标; 集思

广益,拟定方案; 分析评估,选择方案; 实施方案,完善决策。

当前对决策监督的重点应是:防止主观盲日决策,尤其要防止一些行政领导为追求政绩而做出急功近利的决策,坚决杜绝“三拍现象”(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和“形象工程”,为达此目的,要合理界定政府部门的决策权限,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

(2)监督行政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合理

行政管理行为可分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种行为,都必须受到有效监督。

①抽象行为。指立法行为,主要指行政主体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以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和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此外,还包括相关政府部门为全国人大制定相关法律、为地方人大制定相关地方法规的行为。当前,对抽象行为的监督要以防止国家政策部门化为重点。

②具体行为。指行政管理主体依职权作出的、对被管理对象的合法权益产生实际影响的管理行为。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行政管理行为不得逾矩违规,这是对具体行为合法性的监督; 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行政部门在做出具体行为时应以民为本,在不损害国家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适当考虑照顾被管理对象的眼前利益,这是对具体行为合理性的监督。

(3)监督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廉洁勤政、不滥用权力

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必须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以权谋私。腐败问题的发生,有个人品质原因,但同制度不够完善和权力缺乏监督约束有直接关系。只有加强行政监督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滥用权力问题,从而实现廉洁行政。

(4)监督自由裁量权是否被违规滥用

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内依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则自行判断行为的条件、自行选择行为方式和自由作出相应决定的权力。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自由裁量权经常被滥用,致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其中主要有:①损害被管理对象的合法权益; ②助长官僚作风和特权思想; ③导致行政管理人员法律观念淡薄; ④使自由裁量行为反复无常、宽严不一; ⑤形成不良社会风气,滋生腐败现象。

8. 人事管理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答案】人事管理原则,是指对人事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准则和要求,是人们对人事管理活动规律的总结和概括。从我国人事管理的特点和具体工作要求考虑,应当遵循以下一些主要原则:

(1)任人唯贤原则

任人唯贤,是指在选拔任用行政人员时,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反对任人唯亲。德才兼备,是要求行政人员既有德,又有才。“德”是指行政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能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派的思想作风和旺盛的革命精神等。“才”指行政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要求行政人员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