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以环境史为主要研究视角,旨在探讨两宋时期不同地域人群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彼此产生的影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愈加密切。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宋人对自然环境改造与利用进一步增强的基础上取得的,自然环境在此过程中亦受到深刻影响。通过对宋人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考察,可以增进对宋代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本文正文内容共十一章,为研究的方便划分为上、中、下三编。
上编包括第1-5章,研究内容为北宋时期,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同地域人群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史,这一部分以北宋都城东京(开封)为中心展开讨论。宋代实行发运使、转运使制度,以收聚地方财赋转运中央,都城便成为物质能量的消费与流动中心。东京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中心,对木材和燃料的消耗都是极为巨大的,北宋政府为了保障东京的木材与燃料供给,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和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东京对木材和燃料的大量消耗也给供给区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汴河在东京内河航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宋政府为了维持对汴河的长久使用,采取了多种较为有效的治理措施,但因汴河高含沙量的特性,其“地上河”之势还是难以避免地形成了。宋代黄河河患的加重是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与推动力,河患的加重致使华北地区民生艰难,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且两者相互影响和掣肘,尽管也出现了淤田这一变水害为水利的创举,但并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西北边区的开拓是北宋在边疆开拓方面少有的成功案例,北宋政府采用自然环境开发与边疆开拓相结合的方式,二者相互推动,取得显著成效;弓箭手则在土地开发和戍边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宋蕃茶马贸易的逐步形成,西北吐蕃人渐而形成饮茶习俗,由此对北宋的依赖性也增强了。战争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性,在“靖康之难”中,东京城饱受金军摧残,致使东京居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处于一种失衡、恶化的状态,而这也是导致此后东京衰落与城市地位下降的直接原因。
中编为正文的第6-9章,研究内容主要是宋代南方地区不同地域人群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史,研究时段侧重于南宋时期,该部分以南宋都城临安(杭州)为中心展开讨论。在临安的柴、米、菜、水等基本生活物资供给中,其“四门”运销特点可反映出供给区的区位与生态特色;在南宋时期,经过历代官府的建设和维护,西湖成为一个风景怡人的生态景区,与临安城相互依存。两浙、江淮是宋代农业开发最成熟、单产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两宋都城最主要的粮食供给地;而宋代圩田的兴起推动了两浙、江淮地区农业与水利的发展,是当地民众探索出的一条人与土地及水环境相处的有益模式,不过在南宋中后期,由于过度开发,部分地区出现了人与水环境紧张失衡的局面。宋代东南山区梯田的出现和推广是山区农业开发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表现;梯田的出现为山区农业的精耕细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水田在山区的推广提供了可能性;梯田还对山区民众生产、生活及山区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宋代岭南社会发展与野生动物变迁是密切相关的,岭南人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利用为自身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生活所需,丰富了其社会生活内容,但对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大型兽类而言,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人进兽退”的现象。
下编为正文的第10-11章,这一部分对全文具有总领和概括的作用。首先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角度探讨宋人的生存概况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获取衣食住行之资的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环境打交道的出发点,通过宋人衣食住行之资的获取,可从形而下的物质层面窥探宋人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其后则分别探讨了宋代知识阶层(道学家和文学家)的生态观念和宋代官方关于动植物保护的政策、法规,从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层面总结了宋人的生态观念和意识。
总体来看,因历史时期的长期累积,宋代(指北宋)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一定的生态恶化趋势及林木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这给宋代北方地区的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宋代北方地区的民众也在主动地改造和适应环境。而宋代(以南宋为主)南方地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向纵深发展,为支持宋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也在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