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节,人们热衷于运用比较哲学的理论和方法,讨论东西文化的优劣与异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顺逆关系。在诸多流派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支劲旅,便是所谓的“现代新儒家”。这一学派既反对言必称希腊,拾人牙慧的“全盘西化”论;又批判抱残守缺、食古不化的“国粹”派。他们力图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本精神,复兴和接续中国传统儒学的“道统”,以中国传统儒学为主体,吸收会通西方文化的“科学”与“民主”,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时代需要。这一学派,肇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形成与四十年代,而最终完善成熟于五、六十年代的“港台地区”。目前已成影响颇大的一派显学。此中思潮的开山鼻祖之一,便是一向被人误解甚深,以“独立思考,表里如一”自许的当代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 梁漱溟先生曾多次表白:“我不是‘为学问而学问’地,我无意乎学问,”只是因人生问题之烦闷不解,令我不知不觉走向哲学,“出入乎东西百家”。因此“体系滋大”。(1)复因为梁先生“好学深思”,不断悔悟,致使其某些观点时常在修正之中,如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三版自序中写道:“头一个重要的悔悟是在本书第四章讲孔家哲学所说‘中庸’是走双的路之一段”以及随后批评宋明儒学的“许多话我现在都愿意取消”。如此一来,无形中就给我们如何把握和定位梁先生的思想体系上造成了诸多困难,无怪乎有人称他为“新陆王学的创始人”,(2)由认定他为“主观唯心论”,(3)亦有人认为他是“新法相宗”的代表人物。(4)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大凡一个自成体系的思想家,无论其内容多么丰富,其体系如何宏大,必然存在一种始终不移的基本思想,肯定深含一个以一贯之的根本宗旨。从表面观察,其理论也许没有一个“形式上之系统”,然而,从深层研究,其理论必定有一个“实质上之系统”。唯有站在同情理解之角度,根据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运用现代诠释学的分析方法,对其基本观点和思想脉络进行深入而具体的剖析,才能探觅到其思想精髓。本文拟从分析梁漱溟早期儒学思想入手(所谓“早期”,是就梁先生学术生涯的“中期”和“晚期”而言,时间为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阐发其潜在意蕴,挖掘其深层结构,力求比较真实地勾勒出梁漱溟早期儒学思想的大体轮廓,为全面了解“现代新儒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基本理论模式,准确界定梁漱溟先生在“现代新儒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做一个初步的尝试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