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交换价值
【答案】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 矛盾同一性
【答案】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社会主义本质
【答案】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4. 唯物主义
【答案】唯物主义是指“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的一种观点。唯物卞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5. 垄断利润
【答案】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高额垄断利润一般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以高于自由竟争条件下形成的平均利润率的“目标利润率”为中心来制定,这样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来操纵垄断价格,促使实际利润率和“目标利润率”趋于一致,就可以较有把握地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6. 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
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简答题
7. 如何正确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答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是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利益服务的。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b. 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c. 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d.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局限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后。这主要表现在: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干预不可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人民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b. 国家调节不可能根本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消除经济结构的失衡;
c. 国家对分配、工资的调节及福利政策等不可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等问题;
d. 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也不能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没有从本质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它对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
8. 马克思提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马克思是如何从这个视角揭示资本卞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
【答案】(1)马克思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在看待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上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立场,批判唯心主义的历史人物决定论,他从客观的现实出发从人类生活的实践出发找到了推动人类前进发展的动力,认为决定社会变革的力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这个力量,这一矛盾体系是根本力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力具有反作用。正是由于生产力的根本基础作用以及生产关系的影响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具体在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其趋势只能是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9. 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答案】(1)货币流通规律又称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可以表示为: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一商品价格总额(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次数。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就出现通货膨胀; 相反,当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从而出现通货紧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因素(如成本、需求、产业和产品结构、体制等),但最基本的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对比关系。
(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 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