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物质与意识

【答案】(1)列宁对物质概念的规定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意识是指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2. 经济全球化

【答案】(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织,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己经萌芽。到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则大大加快了。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表现在: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3)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3. 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4. 主观辩证法

【答案】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同“客观辩证法”相对。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5. 哲学基本问题

【答案】(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同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 矛盾

【答案】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

一。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简答题

7.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案】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下: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己经认识到了商品的二因素,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大卫·李嘉图甚至已经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量,而不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区分劳动的_重性,所以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不能明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不是从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来解释价值,而是从该商品所换来的另一种商品包含的劳动量来解释该商品的价值; 不理解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如何决定的。结果,在价值的形式、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源泉和价值量的决定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混乱和错误。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

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中得出的,但是如果撇开其中的制度因素,它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十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

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8. 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案】(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力一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①按劳分配为主体包括两层含义:

a. 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按劳分配收入在他们的个人收入总额中占主体地位。

b. 在整个社会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基本性质。

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是指按资分配、按个人资产分配、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分配、按风险和机遇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等分配方式共同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2)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依据是:

①以公有制为主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收入分配领域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力一式并存。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a.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使按劳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通过市场来实行;

b. 市场经济运行的自身规律又要求按照市场规则来对个人进行收入分配。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9. 理论界有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市场化。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案】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这一实质的形成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生和发展紧密关联。

(1)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早期。以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这种国际分工为基础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奠定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占优势和居于主导地位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