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51新闻传播综合(含新闻业务、传播实务)之公共关系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传播意识

【答案】传播意识是指在对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两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之上,为了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需要在开放条件下不懈地向社会和公众进行传播,以实现信息交流、意义沟通、价值劝说。可以说,传播意识就是对信息交流、意义沟通、价值劝说的原理原则和操作规范的内化。

2. 大众传播的整合运用

【答案】大众传播的整合运用是指组织为实现特定的公共关系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较为大型的传播活动。这种大型的传播活动,与一般大众传播活动相比,尽管有相似的形式,但目的不同。大众传播的整合运用包含大众传播的一般特点,还包括形式的整合性、内容的整合性等特点。

3. “齐夫定律”

【答案】“齐夫定律”是指传播学中关于口语传播的省力法则。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家齐夫根据他对口语的研究指出:在口语交谈中,说话者只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个概念最省力,听话者也是对每一个概念用一个词来理解最为省力,因此在口语交谈中应遵循省力法则。按照“齐夫定律’夕,在口语传播中,用语力求准确、简洁。少用意义比较模糊的语词和文学气太浓的词语,所用词语要使听者易于理解,听来轻松。

4. 决策

【答案】决策是指如何确定组织运行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决策是组织对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经过填密思考和比较之后所做出的决定性选择。由于组织的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都包含了公众这一因素,因此在组织的决策过程中,公共关系人员的参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仅要参与,并且应该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

5. 瞬时印象

【答案】瞬时印象是指人们在不经意或偶尔接触到某个客体对象时,在刹那间所感受到的心理刺激。从技术角度上看,瞬时印象既包含了心理因素,又是一个美学概念。“瞬时印象”的调动手段很多,有色彩对比、艺术造型、空问排列、格调和意境的层次等。从这个角度说,橱窗陈列需要有相当的美工基础的制作技术。

6. 公共关系的A 到Z

【答案】弗兰克·詹夫金斯的《实用公共关系学》一书列举出的公共关系机构的工作26项,这26项工作正好可用从A 到Z 的26个英文字母来标数,因而被称为“公共关系的A 到Z" 。这26项细致的列举可概括为七个方面,即:举办或参加专题活动; 对外联络协调工作; 编辑出版工作; 调研工作; 礼宾接待工作; 参与组织的决策; 对内协调工作。

7. 危机管理委员会

【答案】危机管理委员会是指危机管理三级组织三级管理的第一级,也是决策机构,由组织中有关方面的中高层领导组成,是一种兼职的矩阵式组织。它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危机管理的政策、制作本组织的《危机管理手册》,配备危机管理办公室的人员,检查监督平时危机管理的工作,主持定期的危机管理工作会议,负责处理重大的危机事件等。

8. 跨语沟通

【答案】跨语沟通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次级语言系统或言语语体之间的跨越、转换、沟通和吸纳。具体来说,跨语过程要具备四个要素,它们是“第一语言”、“第二语言”、“语境选释”和“言语转换”。“第一语言”是指言说者所习得和运用的语言及其言语习惯,“第二语言”是指读听者所习得和运用的语言及其言语习惯。在任何一次对话中,言说者与读听者的角色不断互换,“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也总是依次转换的。“语境选释”是指言语人对言语活动情景的选择性解释。言语活动情景,就像任何语境一样,有物质性语境和认知性语境两类。“言语转换”就是在特定语境下第一语言及其言语者与第二语言及其言语者之间“意义”的跨越、转化和分享。

9. 内音口报刊

【答案】内部报刊是指组织自身创办并面向本组织内部员工发行的定期出版物。内部报刊是组织团结内部员工的一根强有力的信息纽带,是在内部员工之间沟通情感、交流认识的联络桥梁。内部报刊的种类有许多,有大型的四开甚至对开的报纸形式,也有小型的“厂内简报”、“公司通讯”、“机关信息”等杂志形式的刊物,也有利用黑板报或宣传栏定期更新的。根据我国现时一般企、事业单位的特点和能力来看,内部报刊以电脑打印的小型杂志形式的简报类为主,但有实力的企业也不乏印刷精良的内部出版物。

二、简答题

10.组织应如何调节与消费者的关系?

【答案】消费者关系是组织外部公共关系中最重要的1类。因为一般说来,组织自身目标的最终实现与否就直接取决于它与消费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另一方面,对组织外部公共关系来说,消费者也是与组织关系最为广泛、密切的一类公众,他们不但分布广(如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种类多(如工人与农民、妇女与儿童),而且往往表现为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

如销售与购买、服务与服务消费等等。

此外,消费者关系并不局限于生产或推销生活资料的组织,也包括生产或推销生产资料(如钢材、矿石、木材)以及精神产品(如书籍、报刊或非物化的服务项目,如导游、表演)的组织。也就是说,一切生产或推销物质和精神产品供社会消费的组织,都存在着消费者关系。

“顾客总是正确的”这一句口号可看作组织对消费者关系的一般原则,它不但概括了组织与消费者的关系状态的最佳境界,而且直接反映了组织在处理、调节与消费者关系时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事实也如此,本着对公众负责的精神以及维护与发展本身利益的目的,组织应主动地调节好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做法有以下四条:

(1)根据消费者特点,协助职能部门制定各自合适的优质服务程序和创造最佳的消费环境。比如服装就不同于食品、书籍、家电等其他消费品,应该制定相应的服务措施,如设立男女各式服装专柜、代人剪裁、定制特型服装等,并布置模特儿、穿衣镜、试衣室等设施,为消费者选购服装创造相宜的服务环境。

(2)以消费品为桥梁,配合营销部门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而又稳定的关系,开发消费者所蕴藏的消费潜力。以出版社、书店为例,应该看到,将书籍卖出并不是与购书者关系的终结,而是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开始。书商可用面对面的小型座谈会或不见面的互联网,听取读者对图书出版、发行和销售工作的看法,并以之作为今后如何优化出版选题、扩大发行、改变图书上柜品种的参考。

(3)为保障消费者权利而制定具体的维护措施,其原则内容主要有安全、陈述、选择、知晓四个方面。以食品为例,组织应对消费者的卫生健康负责,允许消费者陈述其对消费品的意见,保证消费者有选择消费品的自由,消费者有了解(知晓)有关商品的性能、使用、保管等情况的权利。一个组织只有把握好了上述四个原则,才有可能搞好消费者关系。公关人员的工作就是配合管理层和职能部门,想方设法把这些原则落到实处。

(4)想消费者所想,急消费者所急,配合和协助职能部门不断开发适应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或服务方式。随着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消费品位、消费期待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各种消费品无论从品种、款式上,还是性能、内容上,都会产生新的需求和愿望。这种需求和愿望可以变为无限商机,变为扩大和深化消费者关系的极佳机会。

11.从公共关系角度,简述口语传播的特点。

【答案】关于口语传播的特点,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如语言学可以从语言现象的角度去研究,语法学注重的是口语语法成分的分析,口头表达学或口头修辞学则以口语技巧为研究重点,等等。公共关系学本身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它需要借助于上述这些学科对口语现象研究的成果,同时对口语传播的特点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公共关系学看来,口语传播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

(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传播主体在同一时空范围内共同参与传播。这个特点是强调传播主体参与传播活动的同时性和空间的限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