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62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

【答案】这一命题需要从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人的本质

①人与动物的区别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把人与动物相区别。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的重点,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人们创造历史的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②人与人的区别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社会关系把人与人区别开来。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这是人的本质的根本内容。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抽象、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变化、发展的。

(2)社会关系

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等,因而对人的本质的把握应该考虑到多方面的社会关系,但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起着支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在探讨现实的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3)总述

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是其具体性、历史性。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必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的,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发展史。

2. 简述社会形态的更替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的统一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并决定着社会形态不断更替,并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

①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J 陛,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尽管人们都在进行着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既不是这些人所期待的,也不是那些人所希望的,而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过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必然产生社会革命,从而推动社会形态变革。

(2)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

①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决定性,呈现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②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这里,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主体的选择性表现出重要作用。社会发展的选择性实际上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对社会形态的选择性。

(3)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①统一性

在人类总体历史上,在没有外来的影响、冲击和干涉的历史条件下,这一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的“自然的发展阶段”。

②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有些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从而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③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通过各民族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在发展秩序上的独特性。

(4)评述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但其跨越的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状况规定着其跨越的限度,较先进的社会形态对跨越具有导向作用。跨越是有条件的。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以在其他民族己存在更先进的社会形态为条件的。

3.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有深刻的社会基础,而且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

(1)近代自然科学的第一阶段(15世纪后半期~8世纪末)

这一时期,数学成为解释自然现象的根据,实验方法得到确定,近代的生产本身成为自然科学的工艺学运用。这些成就不仅推翻了传统的自然观念,沉重地打击了神学世界观和蒙昧主义,而且极大地推进了近代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变革。

(2)近代自然科学的第二阶段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一些以研究自然界发展过程为特点的新的学科相继产生和发展起来,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作为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它们的创立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沉重地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随着自然科学的这种重大发展,改变唯物主义形态的历史仟务被提上日程,从而使“三大发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4.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1)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地提供了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不仅能使人们小断解决认识课题,而且也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3)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使神经系统受到新的刺激,从而逐渐完善和改变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使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5. 如何正确把握“度”的概念?

【答案】(1)“度”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2)正确地把握“度”的意义

①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对事物的认识还是模糊的、笼统的,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质的阶段。由质进到量,对事物的认识就较清晰一些。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对事物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②坚持适度原则,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时,人的自觉活动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出度的范围。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的有:“注意分寸”、“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