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工程大学农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8年河北工程大学农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河北工程大学农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二) .... 7
2018年河北工程大学农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三) .. 11
2018年河北工程大学农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四) .. 16
2018年河北工程大学农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五) .. 20
一、简答题
1. 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应该怎样评估信息?
【答案】组织中的管理人员进行评估信息应按照以下步骤:
(1)管理者在决定获取信息前,先要对所要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估,判断获取这样的信息是否值得。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取:一类信息的收益较高,但其获取成本更高; 另一类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更低。信息评估的关键在十对信息的收益和获取成本进行预先估计,即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
(2)考察与数据收集和信息产生有关的成本。可把这种成本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形成本,有形成本是指可被精确量化的成本。第二部分是无形成本,无形成本是指很难或不能被量化的成本,这是很难或不能准确预期结果。
(3)评估因利用信息而产生的收益。收益也包括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两部分。有形收益包括销售额的上升、存货成本的下降以及可度量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无形收益可能包括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士气人振以及更好的顾客服务等。
决定是否收集更多的数据以产生更多和更好的信息是比较困难的。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信息对组织来说是新的,确定可能发生的成本要比预测潜在的收益容易。实际上,新信息的收益通常是无法预期的,只有在员工对新信息比较熟悉时才能预期其收益。
2. 叙述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答案】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具体内容如下:
(1)信息系统开发的第一步是系统调查。在这一步骤,组织确定是否存在一个能被信息系统处理的问题或机会。另外,也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以确定是否能在组织内建立一个新信息系统。一旦确定了一个信息系统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组织就可制定一个开发计划,争取获得管理当局的批准。
(2)第一步是系统分析。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定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首先,要考察和分析目前使用的系统,评估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以及仔细评估最终用户的信息需求。然后确定一系列功能要求。
(3)第三步是系统设计。这一步是考查系统的技术能力的第一步。设计人员确定所需要的硬件、软件、人员和数据来源,并对将要生产出来的、用来满足前一步中所确定的功能要求的信息产品进行描述。
(4)第四步是系统实施步骤。这一步骤的结果是产生一个运行系统,要添置或开发硬件和软
件,以组成新信息系统。在系统组成之后,就要进行全方位的调试,以保证系统能满足上面提到的所有要求。调试完毕后,系统就可以使用了,组织也就可以进行旧信息系统向新信息系统的转换了。
(5)信息系统开发的最后一步是系统维护,以使它保持良好的状态并保证它不会遇到本来可以预防的问题。
以上五个步骤形成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这些步骤是高度相关和相互依赖的。
3. 简述什么是虚拟组织?
【答案】虚拟组织指两个以上的独立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规定时间内结成的动态联盟。虚拟组织不具有法人资格,没有固定的织织层次和内部命令系统,是一种开放的组织结构。可以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从众多的组织中通过竞争招标或自由选择等方式选出合作伙伴,迅速在各专业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实现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强大的结构成本优势和机动性,完成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的市场功能,如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虚拟组织的特征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组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内部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方面具有灵活性。虚拟组织是一个以机会为基础的各种核心能力的统一体,这些核心能力分散在许多实际组织中,虚拟组织被用来使各种类型的组织部分或全部结合起来以抓住机会。当机会消失后,虚拟组织就解散。所以,虚拟组织可能存在几个月或者几十年。
(2)虚拟组织共享各成员的核心能力。虚拟组织通过整合各成员的资源、技术、顾客市场机会而形成。价值就在于能够整合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从而降低时间、费用和风
险,提高服务能力。
(3)虚拟组织中的成员必须以相互信任的方式行动。合作是虚拟组织存在的基础。但由于虚拟组织突破了以内部组织制度为基础的传统的管理方法,各成员又保持着自己原有的风格,成员在协调合作时可能出现问题。但各个成员为了获取共同的市场机会结合在一起,在合作中必须彼此信任,当信任成为分享成功的必要条件时,就会在各成员中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关系。
4. 简述波特一劳勒的激励模型。
【答案】美国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波特和劳勒在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个更全面的激励模型。如下图所示,该模型的具体内容如下(波特一劳勒的激励模型):
(1)波特一劳勒的激励模型的内容
①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激励的强度和发挥的能量)取决于效价(报酬的价值)和期望值(通过努力达到高绩效的可能性及该绩效导致特定结果的可能性)。
②工作的实际绩效主要取决于所做的努力,但也受到个人从事该项工作的能力(知识和技能)和对所做工作的理解(对目标、所需的活动及有关任务的其他因素的理解程度)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③工作绩效会带来各种结果和报酬,其中有些报酬是内在报酬(如成就感或自我实现感),也有的属于外部报酬(如工作条件和地位的提高)。
④这些报酬再加上个人对这些报酬是否公平合理的评估,如认为报酬是公平的,将导致个人的满足。
⑤反过来实际的绩效和得到的成果报酬又会影响一个人对期望值的认识; 同样效价也受满足与否的影响。
⑥此模型表明,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因此要使激励产生预期效果,就必须考虑到奖励内容、奖励制度、组织分工、目标设置、公平考核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还要注意个人的满意度在激励中的反馈。管理人员可应用期望理论来促进对下属的激励。
(2)波特一劳勒的激励模型的步骤
①判断出每个职工可能想要得到的成果; ②确定实现组织目标需要怎样的业绩表现; ③确保所要求的业绩足可以达到; ④把职工想要的结果和所需的工作表现相联系; ⑤对各种冲突、矛盾的期望情形作全面的分析; ⑥确保报酬要优厚; ⑦确保整个制度的公平(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3)波特一劳勒的激励模型的意义
波特一劳勒期望激励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非常有影响,在今天看来仍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比如,在绩效管理中,要了解每位员工认为什么成果有价值,并向员工表明组织对其的绩效要求,制定合理的绩效目标,让员工确信,要求达到的绩效水平是可以达到的,把员工所希望的成果和组织所希望的特定绩效直接联系起来,在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方面,考虑到对员工的奖励和晋升,促进员工的进一步努力和绩效的提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