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在控制

【答案】内在控制是指通过群体规范的内化而取得的控制。它是社会化的结果。个体幼年时期学习特定条件下的适当的、被期待的行为举止,从而习得了服从社会规范的动机(无论是否有外在压力)。

2. 惯习

【答案】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

,即是对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

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3. 初级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 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答案】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

,或称“文化堕距”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

5. 文化震惊

【答案】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得当的话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6. 人口老龄化

【答案】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7. 文化相对主义

【答案】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8. 社会工作

【答案】社会工作是指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9.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

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10.虚拟社区

【答案】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 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简答题

11.结合实例分析我国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各个环节有哪些主要的任务?

【答案】以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社会政策为例。

(1)确立社会政策议程

在这一阶段,其主要任务有:

①组织调杳研究,广泛收集相关的信息;

②对农村养老等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以掌握确切的情况,包括农村养老需求的程度和养老问题的严重程度;

③初步评估该问题可能在社会各个方面产生的后果,以及对我们党和政府基本目标的影响程度。

(2)社会政策的力案设计

确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议程之后,我们需要进行政策方案的设计。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包括: ①基线调查

即对农村养老问题及其相关问题的现状进行详细周密的调查。

②初步方案设计

在方案设计阶段,首先要根据社会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条件,经过研究设计而拿出初步的方案。

③各种方案的比较和最优方案的初步选择

在初步方案阶段结束以后,决策者需要对多种方案做出评估和选择。在这种评估和选择中,决策者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原则和技术标准。

a. 在价值原则方面包括各方案符合政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程度,对政府和执政党的正面或负面影响的程度,可能对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关系产生何种影响,并因而导致何种社会反应等。

b. 在社会政策的技术标准方面包括各项方案达到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程度(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对政府各种目标的兼容性程度(在解决某一社会问题的时候,是否同时也能有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各种方案实施中的效率(资源投入一产出的关系),以及可行性程度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3)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这一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分析一般从政治、经济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①在政治方面

a. 需要分析社会政策方案与现行的法律、法规、执政党的主导意识形态有无矛盾。

b. 需要分析社会政策方案可能将在社会上产生何种后果,这些后果对政府和执政党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c. 需要分析社会政策方案可能对社会中各个群体产生什么样的利益关系,它会招致各党派和利益集团什么样的反应,这终反应又会给政府和执政党带来何种影响。

②经济方面

a. 是对一个社会政策方案所需要的资金进行评估,并分析政府的财政能力是否能够支持社会政策项目。

b. 还需要对社会政策将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做出分析,以使决策者清楚把握实施该项社会政策将在经济方面产生的代价。

c. 需要分析实施一项社会政策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权力的分配产生何种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及政治影响。

③技术方面则主要分析社会政策方案需要哪些管理和技术手段,当前社会中的技术水平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