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答案】注意缺陷或多动障碍(ADHD )是在儿童和青少年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
最初曾采用镇静类药物治疗注意缺陷,但其反而使症状恶化了;相反,使用精神兴奋类的药物,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人们认为是大脑的损伤造成了儿童多动等症状。许多患此障碍的儿童并未被发现有脑损伤的病史或特征,并且许多有脑损伤的儿童并未表现出多动的症状,因此脑损伤与多动症状之间并没有因果联系。至80年代,DSM-III-R 才正式将此障碍命名为注意缺陷。
从性别上看,患病人群中男性要显著高于女性。ADHD 在8岁之前的起病人数最多,之后就越来越少。ADHD 还常和其他障碍共病,如对立违抗障碍。ADHD 的一些症状在成年之后可能还有残余存在。
(1)临床表现和诊断
①孩子总是过度兴奋、冲动,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会走路后,往往会以跑代步,在房间乱跑,四周的东西都非碰不可,家长会觉得他们好喧闹和捣乱,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在学校其表现更为明显,他们不停地做符种小动作,干扰其他同学学习。他们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一样,甚至到睡眠时亦不愿意安静。这样的情况可能被诊断为ADHD 。
②DSM 中ADHD 有三种亚型:混合型,注意缺陷为主型和多动一冲动为主型。
③表现
a.ADHD 的患者在社会功能上通常会有很大损害:
b. 因为冲动和多动,在和父母相处上有问题,家庭气氛是对立的。家庭冲突和消极的父母子女互动经常会影响干预的效果。
c. 患ADHD 的儿童虽然可能表现得健谈和友善,但是可能因为忽略信息而误解别人的意思。因此他们与同伴的关系会受到影响。
④ADHD 患者的学业表现也会严重受损,会表现出某种学业能力缺陷。
⑤从智商上看,ADHD 患者既有高智商也有低智商,更多的人处于平均水平,但他们在智力测验中往往得分较低,这可能与他们在进行测验时未能专注回答问题有关。
2. 经典条件反射
【答案】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狗的唾液分泌实验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的概念。条件反射是以前的中性刺激(CS )在通过与无条件刺激(US )的多次结合出现而获得的引发生物适应性
反应的能力。经典条件反射这个过程不是盲目的或自动的。只有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而且两者时间间隔比较短时才能形成。
(1)习得: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出现之后,条件刺激单独出现就会引发条件反射。
(2)消退:经典条件反射被习得之后,不会被简单地忘掉。然而,如果CS 在没有US 伴随的情况下重复出现,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3)自发恢复:消退并不等于消失,一段时间后,当再次给狗呈现铃声的时候,狗可能会再次分泌唾液。
(4)泛化:即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产生无条件反应。
在变态心理学中,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重要性在于许多情感反应可以被条件化。行为主义科学家认为,经典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恐怖症的产生。当一个原本中性的刺激多次和一个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配对出现之后,中性刺激就可以引发强烈情绪反应。
3. 性功能障碍
【答案】性功能障碍指男性正常性兴趣和性能力的反复缺损;女性反复地对性交体验不满意,往往性交可以完成,但是得不到乐趣。性功能障碍在异性恋和同性恋人群中都存在。
(1)根据DSM-EV , 完整的性生活包括四部分:
①性欲期,对性活动的幻想或渴望进行性活动的感觉;
②唤起期,主观的性快感和生理上的变化,包括阴茎勃起,阴道充血润滑;
③高潮期,性紧张的释放和性快感的顶峰体验;
④消退期,放松和幸福满足感。
(2)性功能障碍一般发生在前三个阶段,分别是:
①性欲缺乏障碍,包括性欲低下和性厌恶;
②性唤起障碍,包括男性勃起障碍和女性唤起障碍;
③性高潮障碍,包括男性性高潮障碍、早泄和女性性高潮障碍;
④此外还有与性交有关的疼痛障碍,如阴道痉挛和性交疼痛障碍。
4. 依赖型人格障碍
【答案】依赖型人格障碍者缺乏自信、依附于他人,遇到轻微应激即退却,寻求帮助,需要保护,且其性关系多不成熟,往往存在婚姻问题,缺乏亲密朋友。可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症状,也可继发酒精和药物依赖方面问题。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0.3%〜6.7%。依赖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强迫症、惊恐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17%, 46%, 18%。
5. 边缘型人格障碍
【答案】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而言,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是其突出的特征。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的数据表明此类障碍的患病率为0.2%〜4.6%,女性多于男性。边缘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强迫症和惊恐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23%,19%和7%。与其他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是:与表演型、反社会人格障碍伴发,其次为分裂型、依赖型、回避型、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
6. 强迫型人格障碍
【答案】过分追求完美和秩序性,固执、僵硬、异常节俭、谨小慎微、犹豫不决、严肃沉闷等是强迫型人格障碍者的特征。此类病人还易于出现强迫症、抑郁症、心身疾病等。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7%〜6.4%,男性多于女性。强迫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强迫症的共病率分别为6%与30%。有研究者认为,强迫型人格障碍与A 组(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人格障碍接近。私人诊所和高功能人群中可发现强迫型人格障碍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相关。
7. 社交恐怖症
【答案】(1)社交恐怖症也被称作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可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
与特殊恐怖症相比,社交恐怖症害怕的社交情境往往不易回避,因此社交恐怖症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更为明显。
(2)社交恐怖症的表现:
①害怕与别人对视,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称为对视恐怖症;
②还可表现为害怕自己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或窘困的地步,因而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当众进食,由于旁边有人而恐惧得手发抖以致无法写字;害怕在公共场所呕吐等等;
③害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到,因而揣惴不安者,患者深信周围人已觉察并正在注意他,因此更觉局促不安、浑身不自在。被称为赤面恐怖症。临床上发现,此类患者中不少人成了酒精依赖者;
④除焦虑和害怕外,还有心慌、震颤、出汗、恶心、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症状,极度紧张时可诱发惊恐发作;
⑤在认知方面,特别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行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害怕别人评论自己。
⑥害怕社交场合十分广泛的病例称广泛性社交恐怖症,这类患者常害怕出门,不敢与人交往,甚至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无法工作。
多数患者起病于青少年,常逐渐起病,无明显诱因。也有的在一次羞辱的社交经历之后急性起病。一般病程缓慢,起病较迟且无其他精神障碍者预后较好。
社交恐怖症常继发抑郁症和惊恐障碍,当有惊恐障碍时,要注意判断谁是原发性的。
广场恐怖症在于害怕无法离开某处; 而社交恐怖症患者的先占观念是害怕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和自己感到发窘、狼独不堪,从而行为上表现出避开与他人的接触与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