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90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变动趋势是什么。
【答案】产业结构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一般来说,产业结构的变动以各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例变动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动两个方面来衡量。产业结构变动呈现以下两种重要的趋势:
(1)产值部门构成的高级化趋势。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明显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2)劳动力部门构成向二次、三次产业倾斜的变动趋势。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的份额不断减少:第二产业所占的份额首先迅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 而第二产业所占的份额则持续增加。
总的说来,劳动力的部门构成与产值的部门构成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在时间和速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提高时,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农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下降的幅度。
2. 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答案】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下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的形式。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进行激烈的竟争,争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 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相互关系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因为只有把工作日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外,才能无偿产生剩余价值。
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又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因为只有在工作日已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基础上,资本家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③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起着不同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发展较慢,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剥削工人。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技术不断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为缩短下作日的斗争日益强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就逐渐成为主要的剥削方法。
3. 结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教训,分析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答案】(1)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7月,由泰国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股票、货币市场和它的资产价值。印尼、韩国和泰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受影响程度相对较轻,但台湾却面临着“本土型金融风暴”的威胁。日本则仍是处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身的长期经济困境中,受到此金融风暴的影响并不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资的流入和流出、外汇市场的波动对一国经济特别是金融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抵御金融风险,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当前世界金融危机
2007年一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于2008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
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启示:
①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调动和发挥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一种最有效、最适于创新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最少的政府十预、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但必须看到,市场经济本身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周期性波动、经济发展的脆弱性、一定程度的育目性和人们心理预期的偏差等,这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此间,掌握好“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结合的度尤为重要。这里,特别需要政府具有及时把握、统筹安排、重点突破、“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治理能力。
②努力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永远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质量提高的法宝,绝不能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而放松和滞后了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深度。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才能得以真正解决,任何“恐惧病”,“封闭症”,“市场失效症”都是有害全局的,关键是要以冷静、务实的心态,认真总结经验,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提高前瞻性研究水平,着力从体制建设上下功夫,开拓更科学、更开放、更有效的应对金融危机的现实和有效路径。
(3)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鉴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教训,为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应该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要合理利用外资,规避金融风险。加强对外汇的管理,注意外资结构的优化。外商直接投资流动性低,不会轻易抽逃资本; 间接投资正相反,金融风险也较大。中长期外债较稳定,短期外债稳定性较低。因而应侧重利用直接外资和中长期外债,将金融风险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②深化外汇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③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保证政府平衡外汇市场的干顶能力,并形成科学的外汇积累与管理机制;
④发展各类国际金融市场,加快国际资本的流动,有序发展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和实行有效监管和调控。
同时,通过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教训也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既会推进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又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对外开放中,我国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其具体措施有:
①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强化自主创新,发展民族产业。
②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市场调控,要正确运用金融工具调控市场,加强金融监管,维护生产秩序,避免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利益。
③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要防止和化解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安全带来的威胁,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迅速反应能力和临界处理能力; 构建国家经济安全的防御体系,根据我国的资源占有和需求情况,建立国家经济资源战略储备和保障体系,从而为国家经济安全奠定坚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