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对艾.巴.辛格小说《肖萨》主人公亚伦分裂人格的成因初探

关键词:分裂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文化诗学/人文关怀

  摘要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美国当代杰出的犹太作家以及最伟大的意第绪语作家之一。《肖萨》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本人所钟爱的一部作品。基于人本心理学以及文化诗学的理论原则,本文试从心理学以及文化诗学的角度对于小说中主人公亚伦的分裂人格进行剖析,从而试图探究其形成的真正原因,并最终提炼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内涵。而辛格本人也凭借其“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保留了东欧犹太民族即将消失的传统”并且反映和描绘了“人类的普遍困境”,于1978年被瑞典文学院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拟从文本细读入手,以主人公亚伦游离摇摆,焦虑幻灭的心理状态为切入点,运用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以及高峰体验论等相关理论对其心理冲突与焦虑进行解读并对其自我实现的失败进行剖析,从而从人本心理学的角度探究主人公亚伦分裂人格的成因。事实上小说主人公亚伦一直处于一种漂浮不定的游离状态。他游离于爱情与肉欲,信仰与世俗,并且在生与死,忠诚与背叛之间进行着艰难的抉择。亚伦对自身安全、身份、真爱的追求以及自我的实现所充满的怀疑与恐惧又使其时常陷入焦虑与幻灭的深渊之中。根据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理论,人的基本需要由高到低排列可以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处在需要的最高层次上,其产生与发展直接依赖于低层次需要的相对的渐次的满足。经过分析,主人公亚伦自我实现的失败可以直接归结于其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尽管最终与肖萨的结合使其经历了马斯洛所描述的高峰体验,但这仅仅是其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而这种体验也仅仅如同昙花一现。伴随着肖萨的死,亚伦的世界似乎又被阴云笼罩了起来,他又不得不回到残酷的现实中来。除此之外,本文还将借用文化诗学方面的理论元素,把文学文本放入历史、宗教、和社会学的语境中加以考察,试图探究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主人公亚伦分裂自我的形成原因,并对特定历史文化氛围下的犹太民族的集体命运进行进一步考量,从而对文学文本进行文化阐释,力图揭示文学和文化之间的互文性。经过分析,下列因素包括犹太教尤其是哈西德虔信派的教义,犹太人的流亡历史及其遭受的政治迫害,以及由于犹太人的流散而形成的以“格托”为载体的文化存在方式共同促成了主人公亚伦分裂人格的形成。辛格对于犹太教、性爱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性思考的推崇也在此一并得到了阐释。辛格似乎在以旁观者的冷静告诫人们在绝望中不要轻信任何主义关于幸福完美生活的虚假承诺,主张人们抛弃幻想和高傲,正视本能,通过不断实践和选择,实现灵与肉的结合。而对生活本质的探讨则使得辛格的作品超越了时空和文化的界限而具备了广泛的意义。事实上尽管辛格作品中的人物遭受命运的捉弄,历尽艰辛,结局凄惨,他们却始终对生活采取执著、向往和追求的态度。因此辛格对小说中的人物总是抱着既嘲讽又同情的态度。他嘲讽,因为他相信一切努力无非徒劳;他同情,因为他赞赏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通过对于小说中众多人物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充满同情的描写,辛格对他们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与同情。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针对犹太民族的,也是他对全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最终命运的人文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辛格是一位具有极强的人文责任感的作家。正如他在《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中所言:“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悲观并不是颓废,而是一种要拯救人类的强烈感情。他不屑于许多诗人纯粹的消遣娱乐之道,而是锲而不舍地探寻永恒的真理和生命的真谛。他以自己的方式试图解开世事变迁之谜,试图找到苦难的根源,揭示处在残酷天理深渊中的爱。”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针对当代文学人文精神的日益淡薄,人文责任的逐渐丧失,重倡艾•巴•辛格的人文关怀,无论是对犹太民族还是对全人类来讲都有着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