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658新闻传播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中国青年报》
【答案】《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1954年4月27在北京创刊,初为对开周刊、周3刊,1956年1月改出对开4版日报。它以全国广大青年、团员和青年团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它的使命和特点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青年,帮助青年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培养青年高尚的生活J 清操,反映和指导全国青年运动的发展。《中国青年报》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知识性,深受青年读者欢迎。
2. 《民国》杂志
【答案】《民国》杂志于1914年5月10日创刊于日本东京,刊期不定,由孙中山等一部分国民党员创办。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后,该报即转为该党的机关刊物。由居正仟名义上的发行人,胡汉民仟总编辑,参加编撰工作的有朱执信、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邹鲁、田桐、苏曼殊等。该刊的中心内容是反袁,刊载大量文章揭露袁世凯独裁专制、媚外卖国的罪行; 主张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武力讨袁。
3. “客里空”
【答案】“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中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4. 双办方针
【答案】“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夕、“群众办报”的方针。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5. 《时报》
【答案】《时报》是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狄葆贤和罗普分别担任该报经理和主笔。《时报》在政治卜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但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方面敢于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①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开辟了《时评一》、《时评二》、《时评三》三个栏目; ②首创报纸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设立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等7个专版,分别聘请专家负责编辑; ③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 ④最先将一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式报纸的痕迹。
6. 《自立晚报》
【答案】《自立晚报》是台湾第一家晚报,也是影响较大的晚报,1947年10月10日在台北创刊,创办人是周伯庄。报头刊有“无党无派、独立经营”八个字,并以“纯民间报纸”和“公正客观、不偏不倚、无隐无讳”为标榜,其言论主张经常代表并反映台湾地方非国民党人士和台南大财团的观点和意见。
7. 澳门广播电视公司
【答案】澳门广播电视公司简称“澳广视”,1982年由澳门广播电台改组而成,分为中文台和葡文台两部分。1984年5月13日,该公司筹建的电视台正式开播,从而结束了澳门没有电视台的历史。创建之初每周只播40小时,覆盖面仅及本地。由于收视率太低,难以拉到广告,开办之初就亏损一千多万澳元。经过四年多的经营,“澳广视”接收私人股份,转为私营公司,政府拥有50.5%的股份,同时延长播放时间,推出新鲜节目,直播大型活动等。但至今尚未扭转亏损局面。
8. 《华西都市报》
【答案】《华西都市报》创刊于1995年1月1日,是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它首创“市民生活报”定位,制定“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方针,自创“敲门发行学,,,创立“区域组合城市”的新型城市报市场策略,以自身的成功模式影响、推动了中国报业的市场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9. 《苏报》
【答案】《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1902年后开始转向革命立场,并逐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舆论阵地。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痛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还在文中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湘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10.《立报》
【答案】《立报》是由成舍我主办的一张4开小型报纸,于1935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刊。它实行精编方针,以较小的篇幅承载较多的内容,售价低廉,力求使读者“能读、必读、爱读”。由于有爱国进步人士和中共地下党员参加工作,《立报》也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37年抗战开始后,该报继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以“对内和平,对外抗战”为主张,积极报道各界救亡组织的活动,大力反映淞沪抗战的壮举,报道八路军战绩。1937年11月,由于口方对租界施加压力,该报被迫停刊。1938年4月,在香港复刊。
二、简答题
11.论述《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坚持斗争的内容、经验及意义。
【答案】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它在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和宣传马列主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残酷镇压,对此《新华日报》的报人们与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斗争的主要内容
①反新闻检查
国民党当局利用所谓“战时新闻管制”,实行新闻检查,《新华日报》的报人们坚决拒绝接受检查,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
应对办法主要为:开天窗,即不出报纸; 给国民党“算账’夕,撰写短评、社论、消息等揭露其表里不一,压制言论自由的行为; 善于利用国民党新闻检察机关内部的矛盾,将稿件混入在激烈言论的稿件中“浑水摸鱼”; 在抗战即将胜利时,则采用直接拒绝接受检查的方法。
②反封锁新闻来源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了新闻来源,国民党当局不准许《新华日报》记者出重庆进行采访,对撰稿人加以迫害。
应对的方法主要是: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以及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材料; 依靠地下党员物色可靠的通讯员和知名人士为其写作; 利用国民党第战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报刊材料重新编写新闻; 做好新闻统一战线工作,努力从其他同情和支持自己的报社获得一些新闻线索和材料
③反破坏报纸发行
国民党当局规定他的党政军人不能订阅、派报工会不能派送《新华日报》,邮局对其进行检扣,还派宪兵警察特务到处没收和撕毁《新华日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