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0515教育研究方法之学前教育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期目标
【答案】中期目标是指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在总的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中,中期目标处于幼儿园教育目标和近期目标之间。教育总目标要通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和活动目标才能落实到幼儿身上。目标越小,越具体,目标的实现也就越容易。上述几个层次的目标由抽象到具体构成了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通过上述层次的转化,使宏观的教育目标真正成为可操作的活动目标,从而促进幼几个体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2. 幼儿智育
【答案】幼儿智育是幼儿教师根据幼儿认识活动特点和认知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探索活动,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并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教育。其主要对应于幼儿园课程中的科学和语言教育领域,促进幼儿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幼儿智育应当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婴幼儿时期是智力急剧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其智力活动往往带有明显的行动性、直观形象性,这些特点贯穿于幼儿智力活动的各个方面。幼儿智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3.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答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它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接待幼儿入园,早操,教育活动(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等),间隙活动,自由游戏活动,进餐,睡眠,午点,离园,晚间活动和盟洗等。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使其成为有机的一个整体,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中身心健康地发展。
4. 活教育
【答案】活的教育就是指不同于书本主义的教育。尽量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睛,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而小用口说话,用脑子想事的教育。活教育是陈鹤琴于1940年办江西幼师时提出的,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三大部分。其中,活教育的目的论是指“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的课程论是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而活教育的方法论是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二、简答题
5. 简述体、智、德、美四育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答案】体、智、德、美是幼儿园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而对幼儿进行的各种教育。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意义,具体如下:
(1)体育
在幼几个体发展中,生命的健康存在是幼儿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幼儿的健康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健康水平。重视幼儿体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2)智育
幼儿期是大脑发展最快的时期,智力的旱期开发是幼儿发展的需要。智育在开发幼儿智力的同时,培养幼儿良好的智力品质,激发幼儿对知识探索的兴趣与欲望,启迪幼儿的智慧,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学习,学会认知,为其今后不断主动获取新知识、创造新知识打好基础。培养具有良好智能结构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为智育的目标和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智育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3)德育
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对幼儿实施德育是幼几个性发展的需要。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在很人程度上也代表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将会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美育
美育通过艺术形象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幼儿的心灵,使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产生美好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总之,体、智、德、美四育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不能相互取代。几个方面统一于幼几个体的身心结构之中,体、智、德、美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来说,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将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6. 简述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答案】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 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 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要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素质。
(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园像小学。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提前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幼儿熟悉的、与之关系密切的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人或事,而是大量抽象的文字或符号。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 教师长时间用言语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学习效果等等。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7. 如何理解幼儿的活动?
【答案】幼儿的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幼儿的活动的作用
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幼儿园里每天进行的各种活动,如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游戏等等,都是幼儿与环境中的不同对象(如玩具、老师、同伴等等),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这些活动幼儿是不可能发展的。
(2)幼儿的活动的分类幼儿的活动可大致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类。内部活动是指不可见的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外部活动指可见的幼儿的实践活动。无论哪种活动,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①幼儿的生理活动。幼儿的生理活动是满足身体的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它无时无刻不在幼儿的身体内部进行着。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生长发育的“内部工作”特别艰巨。家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需要。
②幼儿的心理活动。幼儿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一样,也是必须由幼儿自己进行的、极其艰巨的“内部工作”。幼儿作为自己心理活动的主体,在作用环境的同时,他必须自己去观察、理解、记忆、思考、做出判断,靠艰苦的练习和长时间的经验去学习语言等等。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适应任务。幼儿的心理活动带着鲜明的个体特征,如幼儿性格多种多样,兴趣各不相同; 幼儿心理活动虽然是内部活动,但常常有可见的外显行为,如幼儿情绪愉快时,就会又唱又跳,计算时常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