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扬州大学商学院2314公共管理学与政治理论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创新与传播框架
【答案】政策创新和传播主要有两种解释框架。
(1)内部决定模型。该模型假设,地方政府的行为不会受其他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认为职能部门创新的因素在于地方政府内部的政治、经济或社会特性。
(2)传播模型。与内部决定模型相反,传播模型则认为政策创新本质上是政府之间的关系,其把一个地方政府采纳的某项政策视为模仿其他地方政府先前采纳的政策。
2. 第二部门
【答案】第只部门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机构,其既小属于政府公共部门,也小属于市场经济部门。那此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的机构,都可划入第三部门。因此,在第三部门中,既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更接近政府机构的组织,也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与私人部门中的企业组织相类似的组织,还可以看到一些具有非正式特征的组织。
第二部门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它既可能提供私人物品(服务),也可能提供公共物品(服务); ②它主要由正式的组织构成,但这些组织可能是公共组织,也可能是私人组织; ③它在提供物品(和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 ④第三部门的活动往往建立在人们自愿地提供各种资源并在提供物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进行自愿的合作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正因如此,第三部门也称作“志愿部门”。
3. 政策问题构建
【答案】政策问题构建是指山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构成的过程。政策问题构建包括问题情境、元问题、实质问题和正式问题四种实质内涵。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为:①第一阶段,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②第二阶段,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③第三阶段,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④第四阶段,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4. 政策评价
【答案】指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这一研究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政策结果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各种结果。若政策结果实现或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可称这项政策是有效果的,反之则是无效的。政策结果评价是对政策执行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程度的评价; (2)政策效益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人们所需求的结果,这是件好事。但要看到政策结果产生的基础是人们自觉的政策投人,包括各种资源。假如同样的政策结果,一个投入很多,一个投入很少,显然后者的政策效益要高。政策效益评价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投入之间的关系所作的评价;
(3)政策效力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对社会及政策对象的综合影响力。这种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有长期、短期效应,有直接、间接效应。政策效力的评价是对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综合评价。
5. 系统决策模型
【答案】系统决策模型是由美国政治学家D. 伊斯顿提出来的一个决策分析模型。他针对传统政治学单纯从制度的静态分析进行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动态的、研究政府运行过程的政治系统论。伊斯顿认为:
(1)政治系统是指相对关联的结构与过程所形成的团体,其功能在于为某一个社会提供权威性的价值分配。作为一个系统,它为了适应外在环境所产生的环境压力,必须随时采取对应措施,作出必要的决策。
(2)环境中所产生的影响政治系统稳定的压力为投入; 环境则是指被界定为政治系统的界线之外的任何条件或情境。
(3)政治系统的产出是系统的权威性价值分配,以及这些分配所构成的公共政策。系统决策模型视公共政策为政治系统的一种产出。系统概念的内涵,为社会中一套可认明的制度与活动,其功能在于将需求转换成权威的决定,这个决定需要获取全社会的支持。同时系统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可以不断地反应环境的压力,因为系统为了生存不得不适应环境的各种变迁。
总之,伊斯顿的系统分析模型从一个动态的视角,生动地描述了涉及政治决策过程的各种因素,即系统、环境、需求与支持的投入、转换过程、产出的政策以及反馈等,并且描述了这些因素在整个政治运行过程的位置,为科学地认识政治过程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概念工具。
6. 公共政策终止
【答案】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而且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因此,政策终止既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结束,也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开始。
7. 政策执行
【答案】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把政策执行界定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执行作为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政策执行的原则有:①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统一原则; ②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原则; ③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 ④时效性与稳妥性兼顾原则; ⑤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原则; ⑥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并举原则:⑦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8. 政策产出
【答案】政策产出是指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老年人获得
人均福利支出以及家庭食品服务数量就是政策产出的一个例子。对政策产出和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二、简答题
9. 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来源有哪些?
【答案】问题诊断时可能遭遇到的误差因素有以下九个来源:
(1)组织结构(organization structure)。组织结构的问题主要为:
①层级节制体系(hierarchy )。在过分层级化的组织中,容易造成信息被隐藏,或视寻找新的信息为敌人,而有所谓信息病象的情形,从而使政策问题认定的工作无法有效地进行;
②专业化(specialization )。专业化的结果造成了各部门的本位主义,使正确的信息无法有效地取得,尤其是地理上的区隔造成资源及信息传递上的困难;
③集中化(centralization )。集中化的情形,使上层的人员信息负载严重,难以获得正确和相关的信息,以有效地认定问题。
(2)意识形态(ideology )。意识形态系指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一套信仰体系。这种意识形态有其危险性,因为它就像“过滤器”,妨碍了真正信息的传达; 过于坚持的信仰,会影响对实际问题的了解,造成认知失去协调性(cognitive dissonance),而使信念和实际现状产生强烈的冲突。
(3)无知(ignoranoe )。对于专业知识并不了解,故会相信某些错误的媒体报道。但政府对于传播媒体的报道最为重视。
(4)信息太多(Babel )。政府官员的信息太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对问题的探讨产生误差。而幕僚人员事先过滤,则又容易造成连续的错误。
(5)噪音干扰(noise )。同样的原始信息,会产生许多小同的意义。由于接受者的认知与人格结构的不同,而使信息有不同的意义。
(8)时间落差(lag )。指从接收到信息到开始反应之间的时间差距。现在被忽略的问题,将来可能是严重的问题。
(7)逃避问题(avoidance )。决策者往往逃避其所不愿意面对的问题,于是对于问题的真相无法真正了解。
(8)隐避问题(maskingproblem )。指提出某些大家已知道的问题来隐避事实卜的重要问题。
(9)虚假问题(pseudo-problem )。解决犷错误的问题,但不会对于真正要解决的问题造成伤害。
10.何谓责任机制,实现公共管理责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答案】(1)责任机制的内涵
责任机制是指旨在实现责任的一套制度安排或确保责任实现的途径。责任机制的核心是监督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可以从正式与非正式、内部和外部两个相互联系的途径出发进行构建。正式确保途径是指宪法、法律、行政规章所明确的责任归属机制,如卜级的行政命令、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