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636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恶之花》
【答案】《恶之花》是波德莱尔于1857年创作的诗集。它完美体现了波德莱尔的创新精神:一方面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另一方面他也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全诗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中,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
2. 荒诞派戏剧
【答案】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3. 古希腊悲剧
【答案】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4. 自然派(俄国)
【答案】自然派(俄国)是指俄国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批判封建专制和农奴制度的现实主义作家流派。19世纪30年代,果戈理创作了揭露社会现实黑暗的作品,这些作品被反动文人攻击为“自然派”,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及时地予以了还击,撰文阐述果戈理小说的现实主义价值,指出了“自然派”文学跟人民的关系,捍卫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性和斗争性,继承了这一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就被称为“自然派”。他们极力忠实地描写现实,抨击腐朽的农奴
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在体裁上,他们多采用叙事文学形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俄国社会现实。代表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二、简答题
5. 简述《巴巴拉少校》的艺术魅力。
【答案】《巴巴拉少校》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代表作,它以救世军为题材,反映了贫富不均和劳资冲突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其艺术魅力在于:
(1)围绕重大社会问题,设置一些议论场面
针对剧作触及的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重大问题,作者设置了一些议论场面,并通过剧作中的人物之间的辩论,对这些问题进行争执讨论,吸引观众对这些社会问题深入思考。如安德谢夫就统治英国的是金钱还是道德品质这个问题和儿子进行的辩论等。
(2)混合运用了讽刺与夸张手法
安德谢夫用夸张的语言吹嘘自己就是英国政府,一方面暴露了安德谢夫的厚颜无耻,另一方面又揭露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民主政治的虚假性。这些语言表面上像是夸大之辞,实则却有辛辣的讽刺意义; 安德谢夫自我吹嘘得越起劲,讽刺意味越强。
(3)人物处于相互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
人物却在一个平台一个水平线上互相控制与反控制。萧伯纳《巴巴拉少校》这部作品中,设置了同样充满智慧的两派人物。因此观众不可能马上看出来谁是最后的赢家。所以人们的兴趣依然“只集中在起阻挠作用的人物身上”,但是每一个人都是阻挠者,好像是打牌一样,每一个人都有一副牌,但是赢家只有一个,这让人感到未知,于是观众们只好都“拭目以待”。
(4)古典主义戏剧的结构
《芭芭拉少校》这部剧的确“很古典”,主要是因为其结构与古典主义戏剧结构具备一致性。戏剧围绕着新老两代人展开的,虽然老的一代人不是典型的阻挠爱情的势力,但是可以感觉到某种威胁,即新老两代人完全不同的思想、思维所带来的冲突。年轻一代人的愿望照例是受到老一代人的阻碍。而且最后还是以大完满,没有排斥任何人而告终。
6. 简析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异同。
【答案】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然后迅速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代表剧作家有贝克特和尤内斯库等,其各自的作品《等待戈多》和《椅子》等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剧作。荒诞派戏剧与西力传统戏剧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
(1)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相同点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相同点在于它们二者都具有其“荒诞”的精神实质。荒诞派戏剧正是作家调动各种荒诞的戏剧形式对人类的荒诞感最直接的展现。
①原始仪式与荒诞派的相同点荒诞派在对戏剧原始的精神实质的回归中,人重新成为了戏剧的中心; 在戏剧表现形式上,荒诞派剧作家创作出了二十世纪的精神仪式,并使现代戏剧具有了原
始交感巫术的特点,从而达到一种宣泄情绪和净化心灵的仪式化戏剧效果。
②传统戏剧与荒诞派的相同点同样源于原始仪式并最终成型于中世纪的西方木偶剧使荒诞派戏剧找到了一种纯粹机制化戏剧模式的理想舞台:通过创造和木偶剧一样的隐喻性的舞台,呈现出现实世界最本真的状态; 通过塑造木偶式的符号化人物,荒诞派戏剧将人物作为直喻的舞台形象的一部分,更加深化了人类异化的主题。十九世纪末的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试图创作的不像戏剧的戏剧“淡化情节与冲突”被荒诞派剧作家所汲取,并在创作中将此类“非戏剧”因素推向了极致。
③超现实主义戏剧与荒诞派的相同点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戏剧通过梦幻呈现性的表现方式以及对戏剧语言的颠覆使之成为荒诞派戏剧的先驱。而荒诞派戏剧舞台则被认为是对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理论最好的实践。
(2)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不同点
①在戏剧情境的设置上,荒诞派戏剧采取了与传统戏剧相背离的方式一般说来,传统戏剧的情境是比较具体和确定的,而荒诞派戏剧的情境则可说很多是不确定的,特别是人物关系。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尤奈斯库《秃头歌女》中的马丁夫妇。一般说来,传统戏剧的情境设置是合乎理性的,荒诞派戏剧则不是这样,荒诞派戏剧的情境设置大多具有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特征。如尤奈斯库的《阿麦迪或脱身术》中,男主人公阿麦迪想当剧作家,在屋里关了15年,就憋出了两句台词。
②在戏剧结构的安排上,荒诞派戏剧采取了与传统戏剧相背离的方式如果说传统戏剧的结构是一种有序的戏剧结构,那么,荒诞派戏剧的结构仿佛是一种无序的结构。同时,荒诞派戏剧往往追求“形式即内容”的直喻效果,在表现人类处境的荒诞性时,常常利用形式的荒诞来“直喻”内容的荒诞。为此,荒诞派戏剧常常采用以下几种结构形态:一是错位式结构形态,二是重复式结构形态,三是片断式结构形态。
③在戏剧语言的运用上,荒诞派戏剧采取了与传统戏剧相背离的方式荒诞派戏剧还对语言进行“爆破”,使其表达人物思想,表情达意,塑造人物性格,发展戏剧冲突的功能遭到“毁坏”,通过创造一种荒诞的语言言说方式,一种新的形式功能,在摧毁意义的同时一又于无意义中显示意义,从而揭示荒诞感和荒诞意识。
总之,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在时间和形式甚至思想主题上有承继关系,然而更多的表现为差异性。无论是戏剧情境的设置,还是戏剧结构的安排或者戏剧语言的运用都与传统戏剧相背离,主张用荒诞的手法表现荒诞的存在,强调世界的荒诞性、人生的痛苦和反抗的无意义,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宿命论色彩。
7. 你如何看待《圣经》在美国文学发展中的影响?
【答案】《圣经》在美国文学发展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清教主义来实现的,具体表现为: (1)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乐观主义情绪的影响
从总体来看,美国文学是建筑在《圣经》伊甸园神话基础上的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表达美国清教主义遗产——虔诚理想主义的一种文学形式。清教徒梦想着生活在一种完善的秩序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