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盈天地皆气
【答案】“盈天地皆气”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观点。在理气关系上,他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气是一”先有气才有气之理,也就是说,气是实体,理是相对应的虚体,是气的属性或者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秩序。宇宙间气才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表现在四季的更替上,只是四季交替的秩序。也就是说,理是在气之后才产生的。气的无限性才决定了理的无限性。从万物上来看,理跟着气一直在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理,站在离气无理的角度,黄宗羲批评了“理生气”、“理气为二”的说法。
2. 图腾崇拜
【答案】“图腾崇拜”是指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关系的崇拜行为,主要标识于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对于图腾崇拜的研究是对原始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腾崇拜现象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
3. 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
【答案】“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一个命题,本体是指心之本体,即人的道德本质,它是人们进行道德实践的根据; 工夫是指人们保持或者恢复心之本体的具体实践过程。刘宗周强调本体和工夫的一致性,主张用工夫以复本体。黄宗羲受了刘宗周的影响,认为人只有一个心,本体和工夫是高度统一的,黄宗羲这个言论就是想说明我们道德本心所达到的境界与我们道德实践的工夫深入的程度是有一定关系的。黄宗羲一方面注重在事上磨炼,反对空谈道德本体; 另一方面,他认为本体之物是道德本体的彰显程度却是离小开工夫的,这两者都强调后天实践对于道德本体形成的典型意义。
4. 元、会、运、世
【答案】“元会运世”是邵雍为解释宇宙的演化和历史变迁,照此十二、三十循环交替的规律,提出的“大年”的观念。其中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邵雍还用十二地支来配有十二之数,用天干重复三次来对应三十这个数。一元就是代表宇宙自然的一次生灭。这种循环按照十二、三十的规律可以向辰以下和元以上无限延伸,可以有“元之世”、“元之运”、“元之会”、“元之元”乃至无穷。虽然邵雍的这些数字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他试图为宇宙和历史的演化提供一种哲学的解释,尤其是把历史看成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包含一定的辩证因素在内的。
5.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6. 《肇论》
【答案】《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著作。僧肇对大乘佛教的中道空观有深刻的理解,被鸠摩罗什称为“解空第一人”先后编译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等四篇佛学论文,后又收进《宗本义》一文,形成了《肇论》一书,建成了他所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中观佛学思想体系。《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佛教所热议的问题即佛教思想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与阐发。这个体系以“缘起性空”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阐释“不真”即“空”的本体论思想,并从“物不迁”去探讨佛学的根本宗旨即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盘境界,同时指出获得般若智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7. 《论六家要旨》
【答案】《论六家要旨》是司马谈编写的一部概括三代秦汉之际的思想学派的重要论文,其要旨是“尚简恶繁,贵卑忌深”。司马谈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把几个世纪以前的哲学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一一加以论述,反映出汉武时一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兼用阴阳家、法家和道家“黄老”的学说。
8. 心统性情
【答案】“心统性情”是朱熹提出、用来表示心性情三者关系的观点。其包含两层意思。 ①统就是“兼”、“包”的意思,即心的内容包含这两个方面,心是意识活动的一个总体、主体;
②就是“主”,心主情,是指心作为主体对情感有主宰作用,能够引导控制感情。
但是,心主性却不好理解,朱熹认为,虽然性表示人的道德本质,但是这种道德本性的表现却是要通过心来实现的,心修养的程度决定性能否正常地得到发挥表现。因此,我们要努力保持心的“中”的状态,使其凝聚、专一,不受外界干扰,这样性才可以顺利地作用于人的现实思维。这就是心主性的内涵。“心统性情”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统称。
二、简答题
9. 简述韩非的政治哲学。
【答案】韩非是战国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称为“韩非子”或“韩子”其政治哲学特点是绝对的君主专制。
(1)内容
①历史进化说
韩非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不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每个时一代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体制。
②人性好利论
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政治应把全部政策自觉地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人们的“利”互相排斥、互相结合。为了“利”人们可以相互为用、相互争斗。政治的妙诀在于搞好“利”的排列组合,并为君主所用。
③君利中心论
韩非认为人人为己的前提是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制定政策要密切注意君主的利益,要设法使臣民逐利产生的力量转化为利君。
④“势”、“法”、“术”与君主绝对专制主义
韩非认为,君臣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势力”一日君主的势力落入臣民手中,君主就失去祛码。“法”是指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干之用,实行严刑苛法是臣民小犯法的保证。“术”是指专门研究君臣关系的理论。韩非的“势”、“法”、“术”相互补充,都为君主实现绝对的个人专制而服务。
(2)评价
韩非的政治哲学确立起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为战国时期实现天下统一提供理论基础。他的政治哲学中提出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当代法治社会的建设也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
10.简述《言尽意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言尽意论》是西晋时期思想家欧阳建的论著。该书反对当时流行的言不尽意说。欧阳建称那些主张言不尽意的人是“雷同君子”称自己是“违众先生”他强调语言完全可以表达思想。其《言尽意论》的主要观点有:
(1)客观事物不依赖于名言,名言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他指出:“形不待名而方圆己著,色不侯称而黑白己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 言之于理,无为者也。”
(2)名言具有表达思想和认识的功能。他强调只有依靠语言才能表达客观事物的规律; 只有依靠名称才能识别客观事物。如果语言不能表达思想,人与人就无法交流; 如果名称不能识别事物,人就无法获得认识。
(3)虽然名言是主观的,但它是依据客观事物确立的,因此名言和客观事物是一致的。他说:“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 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
(4)由于名言和客观事物完全一致,所以名言完全可以表达事物。所谓“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名言完全可以用来充分表达人的思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