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822农业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答案】(1)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

①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并非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不可能形成和保持国际竟争优势。

②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

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越大,因此有效地配置资源,使社会各种资源获得最大限度地利用是国民收入最大化的充分条件。

(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

①比较优势理论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竟争优势理论研究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问题。 ②比较优势理论的市场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比较优势是价格竞争; 竞争优势理论的市场条件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自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因素。

③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是国家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 竞争优势理论研究对象是国家间产业冲突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

④比较优势理论的优势来源没有考虑科学技术进步、国内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的作用; 竞争优势理论的优势来源是一国某一特定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⑤比较优势理论的用影子价格衡量,指标有: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显示性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指数等; 竞争优势理论的用市价衡量,指标有: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占有率、进口国市场占有率、本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

⑥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更为广泛。

从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区别的分析可知:拥有比较优势并小等于拥有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往往表现为某一要素享赋相对丰富,而使其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某种特定的角色。但竞争优势是一种实际显现的竞争能力,是生产力各构成要素综合协调的结果。

2.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内涵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环节是什么?

【答案】(1)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内涵

广义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信息内容开发、信息技术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机构建立、信息规则设定、信息环境维护、信息人员培训等活动。

狭义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处理、存储、交换、共享、服务和应

用农业信息资源。

(2)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可支配资源的形成,包括信息内容的收集、存储与组织等,这是信息服务者的“资本”; ②信息的提供,包括信息产品的生产,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等,这是信息资源有效聚集的前提;

③信息环境,是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发生关系的场所和社会条件。

(3)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主要环节

①农业信息内容的积聚与资源形成

农业信息内容的积聚与资源形成的具体目标是广泛利用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建立各种农业信息的制高点,规划和收集有用的数据,把这些数据有效地保存起来,有效地存储到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根据用户使用的要求把它们组织起来,使其能为农业用户服务。

②农业信息渠道建设与用户培育

a. 了解农业信息用户的分布,分析和熟悉他们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的特点;

b 完善通信渠道,使信息流畅通;

c. 进行必要的知识开发,能够向用户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

③组织与市场信息环境的改善

组织与市场信息环境的改善包括有效的政府管理机制、相应的市场管理规范、企业和信息服务内部组织管理环境的改进、市场主体关系的协调等。

3. 什么是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一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基础,资源的限制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在增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条件下,可使其产生更大的效果。

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

只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提高积累,才能为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科技和文化以及从事体育、娱乐活动,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

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代表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高,即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较高。

④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一方面可以使农业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需要,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可从农业中解放出大量劳动力,满足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需要。

4.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农业现代化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1)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①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必须具体两个方面的内容:

a. 农业现代化是从直观经验和手工工具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农业过程;

b. 农业现代化是从自给自足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和商品农业大发展的过程。

②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减负和保护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过程,是国家农业发展战略转变的过程,特别是农业保护程度不断提高完善并走向科学化的过程。

(2)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①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的动态性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

②农业现代化内容的广泛性

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而且包括农业生产手段、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业调控机制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求农业内部各主要环节实现现代化,也要体现在农民生活、农村社会和环境建设等支撑环境实现现代化。

③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和阶段性

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是指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差别巨大,各地农业现代化的必须充分考虑本地的自然经济特点。

④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继承性

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现代农业作为对传统农业扬弃的产物,具有深刻的历史继承性。农业现代化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增加新的理念和内容,但不是对传统农业的全面否定。

5. 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答案】(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