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882公共管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前后对比法

【答案】前后对比法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评价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其他一切方法都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前后对比法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前后对比法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其小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公共政策的准确效果,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误差,因此是公共政策评价常用的基本方法。

2. 目标群体

【答案】目标群体是指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作为公共政策的客体的目标群体与公共政策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目标群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对公共政策主体起着反作用。

3. 赖因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答案】赖因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是指政策执行是介于政策意向与行动之间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由三个不同的阶段构成:①拟定纲领阶段。将立法机关的意图转化为行政机关执行政策的规范和纲领。②分配资源阶段。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公平、公正地分配给执行者。③监督执行阶段。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监督过程包括监督、审计与评估三种形式。在每一阶段,必须遵守三条统一的原则: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和共识原则。

该模型的贡献包括:①对政策执行系统的内在关系做了较深刻的剖析说明。即政策执行的主要功能是资源分配,为了保证公正和公平,不仅决策者要拟定明确的纲领目标,而且监督者也应遵循合法、合理、共识的原则。②说明了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所产生的重要基础性影响。③强调了政策执行过程重复循环的价值。不过,该理论抹杀了政策目标群体的存在,是不恰当的。

4. 多角度分析

【答案】多角度分析是指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多重认识,以获得对政策问题的看法及解决的途径,是一个集成型的综合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常常用于那些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可从技术角度、组织角度、个人角度说明其功能。

二、简答题

5. 简述政府部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八大重要因素。

【答案】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反映的是这样一种人力资本的管理理念:人是组织的重要资产,

其价值可以通过投资得以强化; 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本管理政策和措施的设计、执行及评价应当依据这样的标准进行,即最大限度地帮助组织达成使命、实现目标。对于公共组织而言,应如何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对此,美国审计总署曾提出政府部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八大重要因素:

(1)对人力资本管理的重视和政治承诺。政府机关的领导者将人视为机关绩效的能动力量,承认从战略层面管理人力资本的必要性,鼓励和支持将人力资本的管理与组织目标进行整合。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依据如何更好地支持机关实现日标来进行,各级管理者都积极支持这些观点并为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负责。

(2)人力资本管理部门的角色。人力资源的管理者与机关的领导和直线管理者合作制定战略和规则;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为满足机关眼前和长远的发展需要,实现功绩制的基本原则和其他国家目标而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的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要为组织内部的顾客提供一系列的技术性和咨询性的服务; 机关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承认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服务机关和人员有效实现机关使命方面的重要作用。

(3)整合与联盟。机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要支持组织的绩效目标,机关要从组织变革的角度审视人力资源措施,发现人力资源措施的优缺点。

(4)人力资源决策要以事实为依据。涉及人力资本管理的决策要建立在完全、有效和可靠的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之上。资料、信息的收集要及时。

(5)有目的地投资于人。机关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策略要符合机关战略和年度规划的需要。在这方面投资的目标和期望应该明确和透明。要对投资的效率进行监控,对投资的效果不断地进行评估。

(6)机关制定的人力资本措施要符合组织的要求。机关制定的人力资源战略要满足其特定的使命要求。在现行的法律、规则下,尽可能地采取一切必要的管理行动。要尽可能地寻找强化人力资源作为竞争优势的机会,消除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

(7)授权的包容性。要授权各级管理者、团队和公务人员,使他们有完成计划日标的必要权力,鼓励创新和解决问题。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时,机关的领导者要听取各级公务人员的意见,进行充分的沟通。机关的工作要充分考虑不同员工的需要,努力消除产生工作场所冲突的因素,并且能够保证工作场所的冲突得到公平和有效的解决; 要创造一个宽容、和谐的工作环境。

(8)将个人、单位的绩效与组织的目标相结合。与传统的那种层级的、过程导向的组织文化不同,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组织文化是结果导向的。个体的绩效管理完全与组织的目标相整合,并以此作为组织管理的基础。管理者是透过绩效管理体现责任。组织的奖励体系着眼于实现组织的目标、鼓励创新以及支持组织绩效持续的改善。

6. 简述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

【答案】(1)有限理性理论

西蒙和马奇认为,决策者所面临的是:①含糊且界定不清楚的问题; ②关于其他替代方案,并无完整资讯; ③对于问题的背景资料掌握得不完整; ④对于这邺假设性之替代方案的影响,无完整资料; ⑤对市民之价值、喜好及兴趣,无完整资讯:⑥时间、技巧及资源均极为有限。

这种情况下决策者的反应有:

①决策者大部分反应是“例行性”的反应,亦即他惯于引用以前用过的解决方法。

②有时他必须想新办法解决问题,但是他通常也只会循其所熟悉的旧路,很有限地寻找其他可能方案,第一个出现且令人满意的方案即刻就被选定,他不会先搜寻并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也不会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方案。因此他所选定的不是“最佳”的,而是“满意”的方案。

③在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下,决策者只做他们力所能及之事。

(2)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

人的理性实际上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这种有限理性在决策过程中的表现是:

①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

②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

③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如果方案A 是先于方案B 提出来的,A 又是满意方案,那么就不会再花时间去考虑B ,哪怕B 比A 更好。

7. 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外部因素

①政治因素。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着公共部门的体制,政治权威决定着行政权威,所以,国家的政治稳定,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是公共管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公共服务高效化的前提。

②经济因素。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物质基础,公共部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要与经济发展的类型和水平相适应。公共部门组织体系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极大地影响着公共部门绩效。

③社会因素。a. 社会团体对公共部门绩效的影响,比如各种利益集团对行政效率影响就很大; b. 社会风气对公共部门绩效的影响,党风、政风以及公众整体效率意识,都是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因素。

④地理因素。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决定着该地区的交通、由日政、电信等事业的发展条件,也是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重要因素。

⑤科学技术因素。在现代化的公共管理中,能否大幅度提高公共部门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情况。

(2)内部因素

①组织因素。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组织因素主要有:a 公共部门的设置; b. 职位的设置; c. 公共管理各环节

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