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企业管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体系。梅奥在霍桑试验中的重要发现是什么? 这些发现对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答案】(1)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该理论把管理看做一组普遍的职能,即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该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应于军队或其他行政组织。主要观点如下:

①经营不同于管理。“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的含义要广于后者。经营包括六项职能,而管理仅是其中的一项。经营的六项职能是:技术职能,商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

②十四项管理原则。包括:分下、权威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工作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③管理的要素。在经营的六大职能中,管理职能最为重要。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方面。其中:计划意味着观察和估计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 组织是建立起统一企业的人、财、物的权力机构; 指挥是将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统一起来; 协调是调整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活动与关系; 控制是使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与既定的计划、发出的命令和确立的原则相符合,从而防止和纠正错误。

(2)霍桑试验的发现

霍桑是美国西力一电气公司的一个分厂。192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梅奥教授在试验中却发现,产量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工人在没有监工在时心情比较舒畅,而且因为是自愿来做的,女工之间配合得很好。接着他又发现了工人中有一个头儿,这是工人之间的一种默契,也许这个头儿一个眼色,工人就不愿意于了,产量也就上不去了。于是,梅奥教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3)霍桑试验的意义

根据以下试验,梅奥等人写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等一系列著作,总结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主要观点是:

a. 工人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不是经济人。他们有必须加以满足的物质方面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要求。

b. 管理者应重视协调人际关系。领导的责任在于提高工人的“士气”,增加工人的“满意度”,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日的。为此,要改变传统领导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c. 企业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影响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2. 什么是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的功能有哪些?

【答案】资本运作的含义及功能分别为:

(1)资本运作的含义

资本运作是指企业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通过收购、兼并、剥离、分立、租赁、拍卖、托管、清算以及风险投资等方式及其组合,对企业的各种形式的资本进行优化配置及运用的一种经济行为。

(2)资本运作的功能

①资本运作从宏观角度来讲,具有以下功能:

a. 实现资本合理流动。通过资本运作,优势企业兼并、收购劣势企业,可以壮大优势企业、盘活劣势企业; 通过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可以推动产权合理流动、重组,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拍卖、委托经营,可以盘活国有企业的资本。

b. 促进宏观经济结构调整。通过资本运作,可以将国有资本逐步集中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的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有效资本、重组低效资本、盘活滞死资本、消除无效资本,逐步实现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目标。

c.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资本运作,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剥离和重组,可以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在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下,可以克服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②资本运作从微观角度来讲,具有以下功能:

a. 实现企业资本扩张。

b. 促进企业内部结构优化。

c. 实现经济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最佳结合。资本运作的过程和结果往往是经济资本向最有能力对资本加以运作、实现资本增值的企业家靠拢。

3. 运营资金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如何进行运营资金管理?

【答案】(1)运营资金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①现金管理的目标企业现金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之间做出抉择,以获得最大的资产效益。

②最佳现金持有量

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成本分析模式和存货模式。

③现金收支管理

现金收支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现金使用效率。为达到这一目的,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力争现金流量同步; 使用现金浮游量; 加速收款。

(2)进行运营资金管理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明确资金管理的目标;

②确定最佳的现金持有量;

③做好现金的收支管理工作。

4. 试述知识传递的一般过程。

【答案】传递的一般过程:传递一翻译一转化。

(1)发展这个框架的理论基础是识别了边界上知识的三个方面的特征:差异、依赖和新颖。边界两边需要传递的知识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可以表现在知识积累的差异,即解决同一问题或执行同一任务的知识在量的累积卜有差别,也可以表现为知识种类的不同,即所需解决的问题不同。促使知识传递的另一个必要的因素是知识间的依赖性,没有依赖性,差异性就不能促使知识传递发生。知识的差异和依赖是知识传递的前提条件。知识的新颖性是对知识的接收者而言的。当知识的新颖程度很低时,知识传递的双方仅仅需要足够的语言片段(词汇)的支持,传递就会成功,此时发生的主要是信息处理过程,即“传递”。

(2)当知识的新颖程度超过一定的范围,使得仅仅采用语言的结构组织(句法)不再能表达含义模糊的知识,就需要双方建立“共同含义”来传递知识,此时知识传递的关键就是通过诸如建立跨边界的团队、共同工作、使用辅助软件等机制取得共同含义,知识传递主要的行为集中在语义的协调上,即“翻译”。

(3)当知识的新颖程度很高时,仅仅做语义上翻译是不够的,还应当对传递主体的兴趣进行协调和磋商。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双方的合作中,一方获得的最优结果有可能损害另一方,而导致整个任务失败,这要求各方都要结合对方的知识和兴趣转变自己的知识,双方的知识传递主要为了保证合作任务的顺利实施,这就是“转化”。

5. 有哪几种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案】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分别表现为:

(1)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

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是一种最古老的组织结构形式,最初应用于军事组织,后来逐渐企业组织中得到丁运用。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的突出特点是,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由企业的各级主管人员来直接指挥管理,不设专业的职能参谋人员和机构。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任务的分配和运作都是在厂长(经理)的直接指挥下完成的。

①优点:组织结构形式简单; 指挥命令关系清晰统一; 各部门、各职位职责明确,能形成严明的纪律和秩序体系,管理运作成本较低。

②缺点:管理决策和运作主要依赖于主管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力,缺乏制度化的管理体系; 组织中各部门之问缺乏横向联系,容易形成管理者的本位主义和狭窄视野。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一般只适用于小型企业组织。

(2)职能制组织结构形式

职能制组织结构形式是在“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提出的职能工长制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专业化分工的职能管理者代替了直线制中的全能管理者。为此,在组织内部设立各专业的职能部门和职能主管,由他们在其各自负责的业务范围内向组织下级各单位直接下达指标和命令,组织中下级各单位除了要服从上级单位的行政领导外,还要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