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汽车运输企业管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信息管理如何分类?

【答案】信息管理的分类包括:

(1)按管理的层次分类,信息管理可分为宏观信息管理、中观信息管理、微观信息管理。

(2)按管理的内容分类,信息管理可分为信息生产管理、信息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产业管理、信息市场管理等。

(3)按应用的范围分类,信息管理可分为工业企业信息管理、商业企业信息管理、政府信息管理、公共事业信息管理等。

(4)按管理的手段分类,信息管理可分为手工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

(5)按信息的内容分类,信息管理可分为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管理、教育信息管理、军事信息管理等。

2. 什么是组织文化? 其构成和特性是怎样的? 如何来建设组织文化?

【答案】(1)组织文化的定义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组织文化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①组织的最高目标或宗旨。②共同的价值观。③作风及传统习惯。④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⑤组织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2)组织文化的结构

组织文化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观念层)。

①物质层。这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它折射出组织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

对于一个生产性企业来说,它主要包括:企业面貌。产品的外观和包装。技术下艺设备特性。纪念标志物。

②制度层。这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是指对组织员工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及精神层对员工和组织行为的要求。制度层主要规定组织成员在共同的工作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

③精神层。精神层属于组织文化的深层,主要是指组织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组织文化中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文化的主要标志和标准。

组织文化的精神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组织经营哲学,组织精神,组织风气和组织道德。 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制度层及精神层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制度层则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及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3)组织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山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物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它是一个庞大的丰富而复杂的大系统,既包含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等主系统,也包含有社区文化、组织文化等属于亚文化层次的子系统。组织文化作为一种子系统文化,其特性主要包括四方面: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个性。

(4)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建设,就是指组织的领导者有意识地培育优良文化、克服不良文化的过程。这一切过程也称为组织的“软管理”。

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通常包括:①培育具有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塑造杰出的组织精神; ②坚持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③提倡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④加强礼仪建设,促进组织文化的习俗化; ⑤改善物化环境,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

3. 大中型企业的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有哪?

【答案】大中型企业的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包括:

(1)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主持下制定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总体规划,其中包括信息系统建设规划。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与运行管理。

(3)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和执行。

(4)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5)企业广大职工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教育培训。

(6)新开发信息系统的用户培训。

(7)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宣传与信息服务。

(8)为企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其他项目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提供技术支持。

4. 公司如何使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协调行动,来控制供给和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答案】公司应该采用以下方法来协调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的行动,来控制供给和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1)公司必须设计出这样的激励因素,营销部门和生产运营部门可以将各自的工作协调起来,这样可以使定价和总体计划也相互协调。通常说来,需要由一个专人或小组来负责这项协调工作,因为这种协调常常需要各个小组打破他们常规的做法,所以需要整个组织的支持,包括首席执行官的支持。

(2)在制定战略决策时将可预测变量考虑进来。

(3)主动控制可预测变量。公司经常关注他们如何才能有效地掌握可预测变量。这常常体现在公司运营中,他们通过供给管理来更好地应付可预测变量。在观测到的旺季需求来临之前,营销部门和生产运营部门将他们控制可预测变量的计划协调起来很重要。这种协调使公司可以事先控制可预测变量,以此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5. 控制司以划分为哪些类型? 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控制从小同的角度、按照小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小同类型,其类型及特点为:

(1)按控制信息的性质划分

①反馈控制。指将系统的输出信息返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息进行比较,并利用二者的偏差进行控制的过程。反馈控制其实是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反馈控制是管理控制工作的主要方式,是最常用的控制类型。

反馈控制的优点:首先它为管理者提供了关于计划执行的效果究竟如何的真实信息。如果反馈显示标准与现实之间只有很小的偏差,说明计划的目的达到了; 如果偏差很大,管理者就应该利用这一信息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也可以参考这一信息使新计划制定得更有效。此外,反馈控制可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因为人们希望获得评价他们绩效的信息,而反馈正好提供了这样的信息。

反馈控制的缺点:时滞问题,即从发现偏差到采取纠正措施之间可能有时间延迟现象,在进行更正的时候,实际情况可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往往是损失己经造成了。

②同期控制。指一种发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之中的控制。同期控制具有监督和指导两项职能。管理者可以在发生重大损失之前及时纠正问题。它是一种主要为基层管理者所采用的控制方法,一般都在现场进行,故又被称为现场控制。它能做到偏差即时发现、即时了解、即时解决。

同期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向下级指示恰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过程; 监督下级的工作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 发现不符合标准的偏差时,立即采取措施纠正。同期控制的关键就是做到控制的及时性,但是这依赖于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它要求做到多种控制方案的事前储备,以及事发后决策者的镇静和果断。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大量的管理控制工作,尤其是基层的管理控制工作都属于这种类型。因此,它是控制工作的基础。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的高低常常会通过这种工作表现出来。

③前馈控制。指观察那些作用于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它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这些可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的小利影响产生以前,通常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来避免它们的小利影响。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前馈控制是控制产生偏差的原因,而不是控制行动结果。

前馈控制的优点:克服了时滞现象。在实际问题发生之前就采取管理行动,可以减少系统的损失,而且可以大大改善控制系统的性能,因此在现实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前馈控制需要对系统输出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要分析可能对系统产生影响的主要扰动量。这一点往往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而且前馈控制系统一般比较复杂。

(2)按控制的来源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