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962管理学与管理信息系统之管理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组织层级设计中影响分权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组织层级设计中影响分权的因素有:

(1)组织规模的大小。组织规模增大,管理的层级和部门数量就会增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就会减低。因此,当组织规模扩大之后,组织需要及时分权,以减缓决策层的工作压力,使其能够集中精力于最重要的事务。

(2)政策的统一性。如果组织内部各个方面的政策是统一的,集权最容易达到管理目标的一致性。然而,一个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为了灵活应对这种局面,组织往往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政策,这虽然会破坏组织政策的统一性,却可能有利于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3)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如果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能够保证组织任务的完成,组织可以更多地分权; 组织如果缺乏受过足够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其基本素质不能符合分权式管理的基本要求,分权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4)组织的可控性。组织中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大多不同,有些关键的职能部门,如财务会计等部门往往需要相对地集权,而有些业务部门,如研发、市场营销等部门,或者是区域性部门却需要相对地分权。组织需要考虑的是围绕任务目标的实现,如何对分散的各类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

(5)组织所处的成长阶段。在组织成长的初始阶段,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组织的运行,组织往往采取集权的管理方式; 随着组织的成长,管理的复杂性逐渐增强,组织分权的压力也就比较大,管理者对权力的偏好就会减弱。

2. 试述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制约。

【答案】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对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制约。一般说来,一个企业所采用的技术越先进,公司的组织结构的管理层次就越少,管理的幅度就越宽; 反之,企业的管理层次就比较多,管理幅度也比较窄。

(2)技术对专业化程度的制约。组织结构的专业化程度是指企业各职能工作分工的精细程度。一般情况下,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就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而专业化程度低,则对技术的要求就不是很高。

(3)技术对地区分布的制约。地区分布是指企业在不同地区、城市设有生产工厂和管理机构的状况。较高级的技术可以支持企业在不同的地区经营,较低级的技术装备则会对这方面产生很大的限制。

(4)技术对分工形式的制约。分工形式即企业各部门的横向分工所采取的形式。如果企业运用的技术等级较高,那么企业就可以有较多的分工形式,否则,企业的分工形式会较为单调。

(5)技术对关键职能的制约。关键职能指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较大职责和权限的职能部门。关键职能对实现企业战略和目标起主要作用。企业的技术能力决定其关键职能的归属,如果技术较高级,关键职能就会向技术开发倾斜,反之,可能向对技术需求不强烈的部门如产品销售方面倾斜。

(6)技术对集权程度的制约。在集权程度高的组织结构中,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权大部分集中于高层管理者手中,如果将企业的大部分的决策和管理权下放到较低的管理层,则其组织结构集权程度较低,或分权程度较高。由于在决策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因此充分的授权对技术要求较高,如果技术先进,集权程度可以比较低,否则,就需要一定程度的集权。

(7)技术对规范化的制约。规范化指员工以同种方式完成相似工作的程度。高度的规范化,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技术的先进度决定了规范化程度。

(8)技术对制度化程度的制约。企业中采用书面文件的数量可以反映其制度化的程度。企业中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用以传递信息的各种书面文件,如计划、指示、通知、备忘录等,都是用正式的书面文件形式来组织的行为和活动。一般而言,在现代企业中,高度的制度化往往伴随着高级的技术,而缺少高级技术的企业,往往很难做到高度的制度化。

(9)技术对职业化程度的制约。职业化程度是指企业员工为了掌握其本职工作,需要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程度。职业化程度越高,所需的技术等级就越高,否则越低。

(10)技术对人员结构的制约。人员结构是指各部门人员、各职能人员在企业职工总数中的比例情况。拥有较高级技术的企业的管理层级较少,因此,需要的管理人员的比重就会低,否则,就需要较高比重的管理人员。

3. 简述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案】决策理论主要有三个学派,即古典决策理论学派、行为决策理论学派和当代决策理论学派。具体内容如下:

(1)古典决策理论

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于“经济人假设”,其决策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主要观点包括:①最优化标准。决策者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充分了解备选方案的情况,决策者是理性的,能按最优化的原则做出选择; ②决策者应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 ③决策的目的在于使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行为决策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

代表人物是西蒙,其代表作是《管理决策新科学》。其主要观点包括:①决策就是管理,管理

过程就是决策过程; ②以满意标准代替古典的最优化标准; ③风险型决策中,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决策者厌恶风险,倾向十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会带来可观的收益; ④重

视决策者的作用。强调以身作则、全局观念,权威不是强迫命令,依赖和培养下级主动承担责任。

(3)当代决策理论

其主要观点包括:①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 ②决策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分析内外环境、识别机会一确定目标一拟定可行方案一评估备选方案一作业

决定一选择实施战略一检查、监督评估; ③广泛应用数学、系统论、计算机行为科学的有关理论。

4. 何谓经济订购批量? 如何确定经济订购批量? 经济订购批量的确定有何意义?

【答案】(1)经济订购批量是使得企业所有费用(训一购成本与保管费用之和)达到最小化的批量。

(2)经济订购批量模型(Economic Order Quantity , 简称EOQ )中,需要考虑两种成本,一是订购成本,即每次订货所需的费用(包括通讯往来、文件处理、差旅、行政管理费用等); 二是保管费用,即储存原材料或零部件所需的费用(包括库存、利息、保险、折旧损坏、变质损失等费用)。

当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总需求量或订货量为一定时,如果每次订购的量越大,所需订货的次数就越少; 如果每次订购的量越少,所需订购的次数就越多。对第一种情况而言,订货成本较低,但保管费用较高; 对第二种情况而言,订购成本较高,但保管费用较低。通过经济订购批量模型,可以计算出订购量为多大时,总成本(订购成本和保管成本之和)为最小。图为经济订购批量示意图。

假定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总需求量为D ,每次订购所需的费用为O ,库存物品单价为P ,保管成本与库存物品性价之比为C ,则最优订购批量为:

(3)经济定购批量确定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库存的控制,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降低各种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耗费,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