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宁夏医科大学社会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五种类型。

2. 戏剧论(戈夫曼)

【答案】戏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用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因而,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戏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力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戏剧论强调了对互动情景的定义及人们互动行为的复杂性、随机变动性,加深了对互动现象的认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前台行为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们的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3. 单位制

【答案】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被称为单位组织,简称单位。单位制度是国家通过具有特殊功能的科层组织来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这种再分配实现有效的政治控制的一种体制。靠着这一制度,全国成为一个以中央政府为最高权威的特大的组织体系。

4. 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5. 研究假设

【答案】研究假设是建立在对调查对象初步了解之上的,关于调查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推测性判断。

6. “经济周期”论

【答案】熊彼特把经济周期分为三种:短周期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50-60年。每一个周期内部都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整个经济过程就是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的过程,长周期中包含有中周期,中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因此,整个经济过程又是山这三种周期复合而成的。伴随着这一经济周期各阶段的是创新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二、简答题

7.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主要包括:

(1)成员有限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人到30人的小群体。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在人数较少的初级群体中,人们可以直接地、面对面地交往,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正是在直接交往中,成员对于彼此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非常熟悉,从而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联系。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并没有明确、严格的分工,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一般说来,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一种角色关系转变为多重角色关系,正是初级群体形成的一个标志。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在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不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关系上,而是富有“人情味”。每个成员都希望了解对方的内心,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成员间期望相互关心与安慰,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维系。感情交流是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基础。

(5)成员难以替代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是不能随意山另外一个人来代替的。在这一点上,初级群体中成员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缺失,都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

(6)群体整合程度高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而且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高,尤其是在维护和争取群体利益与荣誉方面,所有成员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高度的一致。个别成员的偏离、背叛,会招致严厉的制裁。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在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成员的行为、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主要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非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

8. 简述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别

【答案】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定义上看礼俗社会,又称作“共同体”,是指以农耕畜牧为业的传统社会:法理社会,又称作“社会”,是指现代工业化社会。

(2)从规模上看礼俗社会规模小,而法理社会规模较大。

(3)角色、分工与社会关系不同礼俗社会分工与角色分化较少,家庭为社会核心单元,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的或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 法理社会拥有复杂的分工与角色分化,经济的、政治的、职业的等社会组织取代了家庭的核心地位,非个人的、不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居于统治地位。

(4)社会控制手段不同礼俗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受到习俗、传统的制约,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法理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是受正式的规章、法律等约束,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9. 冲突的基本含义和类型划分是什么? 冲突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有哪几个方面?

【答案】(1)冲突的基本含义

①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冲突可能发生于小同层次和多种领域,从冲突的性质卜划分有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等,民族冲突和国家冲突是综合性的冲突。

②冲突是一种反对或对立关系,它以共同珍视的目标物的稀缺为基础,最明显的特征是其破坏性,即通常造成财富的毁灭和生命的丧失,体现了其非理性特征。

(2)冲突的种类及类型

①种类

a. 从规模上划分,包括个人之间的冲突和群体间的冲突:

b. 从性质上划分,包括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和宗教冲突。

c. 从阶级性质上划分,有阶级冲突和非阶级冲突。

②类型

a. 口角,经常发生的最轻微的一种冲突方式。通常只发生在两个人之间,或因利益受到侵犯,或因意见分歧,或因争夺一个共同的东西,由此引起的冲突首先表现为口角。

b. 拳斗,继口角之后发生的较为严重的一种冲突形式。特点是诉诸武力,不但要在精神上侮辱对方,而且要在肉体上伤害对方。

c. 械斗,手持器械进行搏斗,其特点是没有预谋,没有计划,所用器械一般是随手抄来,并非早有预谋,在械斗中支配人的行为的仍然是感情的冲动,而非理性。

d. 仇斗,发生在部落、家族、种族之间的一种暴力冲突。仇斗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的。

e. 战争,冲突的最高形式。其爆发是有深刻的经济、政治根源。战争总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的,而且战争的组织和计划性比任何其他社会行为都强,因而,破坏力最大,涉及面最广,甚至把全世界都卷进去。

(4)冲突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①冲突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一面。革命就是通过阶级间的冲突的最高形式(战争)解决问题的; ②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可以增强群体内部团结,各种群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冲突使不同的群体成员之间有时是敌对者,有时是同盟者,互相制约,增强社会总体的整合性;

③文化冲突可以引起社会的进步,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文化接触以后,必然引起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