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国科技体制演变过程中的后发劣势研究

关键词:科技体制、后发劣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摘要

论文回顾了建国后中国科技体制的演变过程,并着重分析了与“后发优势”相伴而生的“后发劣势”问题。由于建国初期特殊的国情和国际环境,中国科技体系几乎全盘照搬了苏联的模式,实行计划式的科技体制,实行赶超战略。像许多后发展中国家一样,在最初的以模仿和赶超为特点的发展阶段,计划经济的体制可以表现出相当高的效率,发挥出比较显著的“后发优势”。论文在肯定这一优势及其成果的同时,重点分析了从长期发展来看,计划体制不可避免的“后发劣势”以及负面影响,如:在科研院所内,国家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过多,科研单位缺乏自主权,不利于调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科研人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科学精神与科技规范严重缺失,行政干预学术,科技体制的官僚化等等。科技体制像一切体制一样,本身也是“路径依赖”的,并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密切相关。1985年国家启动科技体制改革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虽然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计划体制延续的很多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中国的科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论文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后发劣势产生的历史原因,以期为我们克服这些劣势提供新的思路的改革的路径。作为对后发劣势的比较和说明,论文还对美国、日本科技体制的特点作了简要的分析。最后针对“后发”劣势带来的问题,论文提出了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重视制度创新、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科学规范的建构等应对措施。本文以科技体制涉及的不同制度层面为理论框架,用后发劣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理论分析出科技体制演变过程中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已各自取得较大进展,科技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因而,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政治体制的关联,是推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