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经贸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

A. 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C. 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D

【解析】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反映论的基本原则是: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承认认识能够如实反映对象固有的性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

A. 人的自身需要

B. 人类的共同利益

C. 人的自然属性

D. 人的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人的本质应当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一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本性”。所以,我们既要研究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的一般本性是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和发展的历史中实现和变化的。

3. 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上,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在于( )。

A.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

B. 把相对静止绝对化

C. 把静止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 把运动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案】A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①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

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 ④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 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4.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

A. 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

C. 二元论

D. 不可知论

【答案】A

【解析】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同时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如果割裂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就会犯两种错误,即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就是形而上学观点,相反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5. 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 唯心主义

B. 经验主义

C. 不可知论

D. 二元论

【答案】C

【解析】不可知论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作出否定回答的哲学理论。它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6.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 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 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 逻辑推理的方法

D.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答案】D

【解析】“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 时间和空间是( )。

A. 物质的两种属性

B.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整理认识材料的下具

D. 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答案】B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实践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实践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8.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

A. 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 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 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 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答案】C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的根源是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从而剥削无产阶级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上都没有根本的对立。在职业分工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异也不是很明显。唯一能够将二者区分开的是经济方面的利益。

9. 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答案】C

【解析】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或意识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10.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

B.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答案】A